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高级农艺师王治虎扎根田野30年 发现杂交稻制种高产奥秘

时间:2019-08-08

图为:王治虎在指导绿色防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胡向辉 汪佳

崇阳县大山深处,一位高级农艺师坚守初心,扎根田野30多年,成果丰硕:发现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关键奥秘,大幅提高制种产量;多次在全省率先发现病虫害,为虫口夺粮赢得时间;积极探索绿色防控,为农业绿色发展书写标准;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李阳生等知名学者联名推荐二级正高职称,并于去年8月得到省政府批准。他就是崇阳县植保站站长王治虎。

发现杂交稻制种高产奥秘

现在的杂交稻制种产量,平均亩产超过200公斤。可在1988年,全国平均亩产仅26公斤,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1983年,王治虎从华农咸宁分院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崇阳县农业部门,次年即负责杂交稻育种。

当时育种的普遍思路,水稻父本应高于母本。经过长期观察,王治虎发现了父母本的花时不相应问题。原来,母本是野生稻,中午12点左右是盛花期,而父本是栽培稻,驯化后花期在上午9点半到10点半之间。他还发现,父本越高,母本产量越低,反之,则产量增加。

1988年,他撰写《双亲株高差对杂交稻水稻制种产量的影响研究》在《湖北农业科学》第8期刊发。袁隆平发现后,在其主编的《杂交水稻》转载,并请他去湖南探讨。

控制父本株高、延迟父本开花时间的杂交稻制种技术,1989年在湖北、湖南等地推广。从此,全国的杂交稻制种产量大幅提升,杂交稻迅速推广。

多次率先发现病虫害

王治虎因发明杂交稻制种高产技术,被破格评为副高职称,并于1990年至1992年受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原以为可在育种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料,1998年鄂东南严重暴发的三化螟虫害,将他拉到了植保战线。

1999年1月,崇阳县农业系统职称最高的王治虎被任命为植保站长,从此坚守至今。

崇阳地处我省南大门,是迁飞性害虫进入我省的首站。20年来,王治虎长年驻守田野,骑坏了15辆自行车。2004年,他在全省最先报告发现早稻稻飞虱大量迁入;2006年,他在我省最早发现水稻检疫性病虫稻水象甲,这些报告为打赢虫口夺粮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因为监控防治有力,2017年,农业部在崇阳设立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

崇阳县农业局公开资料显示,自2012年王治虎任三级正高职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病虫危害综合损失率在5%以下。

书写绿色发展新标准

7月4日,王治虎来到白霓镇古堰湾生态农庄,指导果园绿色生态防治。他鼓励支持农庄主人刘泉源采用防虫板、性诱剂等生物防治措施,实行绿色生产。

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追求高产,到转向绿色生产,减药减肥增效,这是王治虎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变。

王治虎介绍,长期以来,农业一直追求增产,吃饭的问题终于解决,但一个突出问题一直压在心头——农药化肥越用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这不是理想中的农村农业。

2006年他发现的水稻检疫性病虫稻水象甲,很快大面积蔓延,到2015年发生面积扩大近1.6万倍。在省植保总站的指导下,他对稻水象甲在崇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危害特点和防控措施等情况深入研究,筛选出高效、安全的药剂,形成一整套水稻检疫性病虫防控技术,并在2016年至2018年推广应用,三年时间为崇阳县农业增收近2000万元。

最近,他又忙着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着手制定《稻虾模式下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再生稻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让绿色农业之路越走越宽。

坚守初心扎根田野

风里雨里,田间地头,收入微薄,这是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现状,很多人耐不住这份寂寞与清贫而离开。“为什么选择了坚守?”“从小吃不饱,饿怕了。”身高1.85米的王治虎坦言,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父亲走得早,常常靠红薯填肚子。1980年,尚在读高二的他参加高考,毫不犹豫选择了农学专业:“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吃饱饭。学农的,饿不着。”

发现了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关键奥秘,他有机会进入省农业厅工作;从国外交流归来,他有机会进入华中农业大学任教;2006年他股骨头坏死,领导想照顾他,拟调其回机关。可他想想当年的初心,想想那片哺育他的田野,选择了留守。如今,他仍一瘸一拐地行走在田间地头。

王治虎说,自己职称高,工资比县委书记都高。因为技术过硬,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科研合作项目多,单位运转资金不愁。他说:“不愁钱了,更要坚持理想,坚守初心。”

 

  • 上一篇:湖北鹤峰躲避峡突发山洪造成9人死亡4人失联救出61人
  • 下一篇:湖北省新增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