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松滋工厂里来了131位新疆姑娘

时间:2019-08-08

7月29日早上6时40分,松滋市涴市镇海兴广场上,响起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67名新疆籍姑娘正在举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

4个月前,湖北海兴卫生用品集团有限公司连续两批招了131名新疆姑娘,成为工厂一线员工。每周一早上,新疆姑娘们都要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成了当地的一道美丽风景。

这些新疆姑娘为何远离故乡来到湖北?她们在松滋生活得怎么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松滋一探究竟。

两地成功牵手,实现就业对接

今年2月,春节过后,海兴公司出现用工荒。

该公司是生产一次性无纺布、塑料制品等卫生用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有近1000人,每年要招收大量女缝纫工。

“因招不到合适的一线工人,部分生产设备面临停产。”公司负责人杨文春说,当地劳动力大多外出,公司不得不在网上发布信息,面向全国招工。

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劳务输出是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和田地区企业少,满足不了就业需求,全县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全国各地务工增收。”新疆和田地区派驻湖北的干部许威介绍。

经过多方联系,海兴公司与墨玉县人社局成功牵手,供给方与需求方实现了就业扶贫对接。

在经过培训、考核、备案后,3月1日,第一批50名新疆少数民族女工踏上开往湖北的列车,年纪最大的31岁,最小的19岁;4月5日,第二批新疆籍女工也来到海兴公司。

既有优惠政策,也有悉心服务

“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会给家里寄1000多元。”19岁的布麦热姆·排尔哈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3月来到公司,已经成长为这批新疆员工的小组长。

“南疆是深度贫困地区,松滋市涴市镇和海兴公司响应号召给予了政策优惠。”许威说。

入职第一个月,保底工资1500元,公司安排熟练员工传帮带,同时针对新疆员工设立鼓励政策,每月给予绩效排名前十的员工100元至300元不等的奖励。

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新疆员工,这些女工大多数也是第一次离乡就业,如何帮助她们尽快适应新工作新生活?政府和企业都在想办法。

墨玉县政府以50名外出务工人员为一个团队,每队配备一名带队干部,协调服务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并与辖区政府和企业沟通政策、反馈问题。

阿卜杜喀迪尔·萨迪是涴市厂区的带队干部。“我们在员工中推选了组长、生活委员、宿舍长等‘干部’,通过她们了解大家的工作、身体与思想状况,及时沟通,加强疏导。”阿卜杜喀迪尔说。

在来湖北前,墨玉县当地政府对务工人员进行了汉语、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在海兴公司,每周一开展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宣讲。涴市镇政府定期到企业调研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新疆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为她们排忧解难。

“镇里还通过各类活动,教育引导本地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增进交往交流,帮助她们在这里愉快地工作生活。”涴市镇党委书记易发宇说。

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情感交融

在公司食堂,厨师努尔比耶·艾力正在做午饭,锅里煮着新疆特色做法的鱼肉。

“公司给我们配备了单独的食堂,所有食材由自己来采购,非常尊重我们的饮食习惯。”努尔比耶是跟班厨师,负责所有新疆员工的一日三餐。

“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她们在新环境下的生活需求。”杨文春介绍,公司从后勤保障入手,开辟单独区域用作食堂、宿舍,并添置必要生活设施,确保她们顺利融入企业。

女工们也有烦恼: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

“大部分人只会说简单的汉语,有时与她们的交流要靠带队干部做翻译。”公司生产负责人罗必新也很苦恼。

为促使员工更好融入生产生活,每周抽三天,公司组织女工们在下班后学习汉语,人手一本《在鄂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手册》,并配一名“老师”进行辅导。

“我们上个月还参加了文艺晚会,当地老百姓都很热情,感受到家的温暖,很开心。”采访时,新疆女工卜麦热姆·阿卜杜拉用汉语向记者描绘当时晚会的情形。

卜麦热姆口中所说的晚会,是涴市镇为庆祝“七一”组织的文艺联欢会,邀请新疆女工和涴市镇文艺演出队一起表演。晚会现场,新疆姑娘们载歌载舞,表演了《眉开眼笑》等11个节目,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如今,学习班中又增加了一个新学员——女工们学汉语的同时,罗必新跟着一起学习维吾尔语。他说:“我们也要更好地融入她们的生活,这样才是中华儿女一家亲嘛!”记者 王婧 通讯员 廖义华 肖永军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武汉首条长距离综合管廊投运 军运村进出干道大变样
  • 下一篇:湖北省防办要求压实责任做好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