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时间:2019-08-08

    原标题:热泪浸润心田 初心荡涤灵魂——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7月31日上午,首都北京,雄壮的国歌在人民大会堂内奏响,近800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首都各界代表、退役军人代表肃立同唱。

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湖北省委,在这里联合举行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会场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位耄耋老人的身影和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及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刚刚成立艰苦搞生产、搞建设的场景,再到如今山城巨变、群众脱贫致富,数十年光影在大屏幕上闪现,浓缩了这位老人传奇而又平凡、纯粹而又精彩的一生。

会场上,大红色的主题背景板,向会场所有人昭示着一名老共产党员那一颗始终不曾忘却的初心,一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情怀。

随着媒体对张富清的报道,老人深藏功名60余载,一生淡泊名利,扎根深山偏远地区为民造福的事迹已被许多人熟知。但在报告会现场,再一次聆听五位报告员讲述其中一些细节时,人们仍深感震撼,泪水湿润了眼眶。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胡成在报告中说,当报道出来后,老人看到报纸,意识到我们“这批省里来了解情况的干部”竟然是记者。“一不留神”他成了名人,老人有些抵触。面对随之蜂拥而至的记者,老人拒绝接受采访。后来,组织上给他做工作:宣传他的先进事迹无关他个人利益,这是最鲜活的革命传统教育,与71年前当突击队员、炸碉堡的意义是一样重要,是为党为人民再立新功。老人这才转过弯来,可是又怕子女借他的功劳和名声谋利,老人毅然作出决定,4个子女中,只让小儿子协助他接受采访,别的人一律不得沾边。

恩施州扶贫攻坚指挥部干部田文莉在报告中深情讲述:张富清从部队转业,和妻子拎着一只仅有的皮箱,选择来到湖北最偏远的地区来凤县,一干就是60多年。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最穷,张富清就往哪里钻,他带着乡亲搞生产、修道路,努力改变着山乡的落后面貌。如今,他原来工作过的卯洞公社所辖二三十个村全部脱贫出列,曾经带领村民凿建的悬崖山路,如今已拓宽硬化,变成康庄大道。“张富清几十年的奉献和付出,不都是为了今天吗?读懂这些,也就读懂了这位深藏功名、为民造福的老人之心、之志、之情、之义!因为在他心中,人民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功名。”田文莉说。

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甘霖在报告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去年十月,老行长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医生和家人决定在数千元到数万元的价位中,给老人选用中等价位的晶体。可谁也没有想到,手术前老行长听说同病房的两位农民病友都用的是3000元的晶体,他就背着家人给医生提要求,自己也要用3000元的。手术结束后,家里人才知道,他自己做主用了最便宜的。

张富清老人出院回家后,李甘霖去看他,问:“您是离休干部,不管选择什么价位的都是国家报销。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不用好一点的晶体呢?”老人呵呵一笑,说:“我老了,离休了,再也不能为党、为国家作贡献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国家能省一点是一点。”

报告团成员胡成说,从今年2月14日我开始接触采访张富清,后来又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现在又加入张富清先进事迹报告团,可以说对老人的事迹我已耳熟能详,但每讲一次老人的故事,对我个人而言,都是一次洗礼。每一次听报告团其他成员讲,我内心仍然会被感动。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人隐藏赫赫功名60余年,始终保持纯粹朴实本色初心,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我能做得到吗?

张富清的孙女张然说,小时候只知道爷爷曾经当过兵,爷爷也很少提以前当兵的那些事,所以她一直以为爷爷跟别人家的爷爷没什么两样,平凡慈祥节俭,只是有时候她觉得爷爷似乎比别人家的爷爷对后辈要严,性格上比别人家的爷爷要坚强。自从爷爷的“秘密”被媒体发现并报道后,她心中若隐若现的一些疑惑才一一得到解答。虽然爷爷的形象一下子在她的心中变得高大起来,但爷爷仍然是她心中的那个爷爷,他不会因为心中的巨大“秘密”被发现而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台下,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女大学生李丹一次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掏出纸巾不停地擦拭眼泪。报告会后,两眼通红的她对记者说,张富清爷爷的事迹太感人了,尤其是他说“党让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党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时,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他是我们身边最真实可感的英雄!

图为:报告会现场。

英雄无言 深藏功名

报告人:胡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

今年春节刚过,老同事张孺海告诉我一个重要新闻线索:在他老家来凤县,有一个95岁的离休老干部,叫张富清,是一个战功卓著而又深藏功名的大英雄。而这样一位大英雄,在小县城隐藏了60多年!

老人家身为国家干部,可4个子女身上没有一丝干部子弟的气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与农家子弟一样吃了上顿愁下顿,一样穿打补丁的衣服,一样为交学费发愁。他们的学费都是放学后到河边捡鹅卵石艰苦挣来的。

大年初九,我与湖北日报记者张欧亚、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俊华,踏上寻访之旅。

张富清老人,住在一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楼房里,两室一厅,陈设简陋。老人家从泛黄的《立功登记表》讲起,参军、入党、炸碉堡、打援敌、解放西北、新疆垦荒……

张富清老人对党忠诚、为国奉献,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体现了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震撼了我们。2月15日,一篇不拔高、不渲染、平实纪录的报道,同时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刊发,立即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网络广泛转发。

5月10日,我们来到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千里寻访英雄曾经战斗过的足迹。永丰战役旧址上,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园,330名烈士安葬在苍松翠柏之间。

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3个月前首次采访时,张富清老泪纵横,哽咽地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哪有什么功劳啊,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九死一生的张富清对生与死的理解超乎寻常,对名与利的追求淡泊如水。

保家卫国 战功赫赫

报告人:刘海伦(恩施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

1948年,张富清刚刚24岁,在瓦子街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赫赫有名的359旅的一名战士。

入伍4个月后的一天,连队党支部为他一个人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从那时起,“坚决跟党走,为人民去打仗,让千千万万个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成为张富清最朴实的初心。

1948年6月壶梯山战役,他担任突击队长,获师一等功和战斗英雄称号。7月在东马村,他带领6名突击队员扫清外围之敌,获团一等功。9月临皋战役,他先敌抢占制高点,圆满完成截击任务,获师二等功。

1948年11月的永丰战役,张富清所在的六连是突击连。他迎着“嗤嗤”的子弹声,时而匍匐,时而跃进,迂回接近到敌人碉堡下,炸掉了碉堡。硝烟还没散去,他又飞快逼近另一座疯狂扫射的碉堡……

张富清在永丰战役中因作战英勇,贡献突出,荣立军一等功,并赢得“战斗英雄”称号,王震将军亲自给他佩戴军功章,彭老总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是个好同志!随后,西北野战军总部加授他特等功,并专门向他家寄送报功书。

1949年至1950年,在党中央“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号令下,张富清跟随部队向西前进,日以继夜,攻城拔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对解放大西北的英雄进行表彰,张富清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情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张富清铿锵有力地说。

选择艰苦 为民造福

报告人:田文莉(恩施州扶贫干部)

1955年1月,张富清即将转业。他和新婚妻子孙玉兰从武汉历经一个星期的艰难跋涉,抵达来凤县。这里是湖北最西南的偏远角落,生活条件艰苦。

张富清夫妻正是奔着这份艰苦来的。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张富清在来凤县的第一个岗位,是城关粮管所主任,后来被提拔为粮食局副局长,不久又担任纺织品公司党支部书记。1959年,他被派往更远、更需要他的地方——来凤县的“穷窝子”三胡区担任副区长。

他直接住进了最艰苦的村。白天,和大家一起栽红薯、种苞谷;晚上,组织研究生产计划,宣传党的政策;空暇时间,帮社员挑水、打扫院子。那会儿,他“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社员们对张富清,从冷漠抵触到情同手足,当年就顺利完成了供粮储粮任务。

随后他又搬到另一个困难村去。过个一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究竟住过多少村,张富清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从原来三胡区到后来卯洞公社的20年里,自己像突击队员一样,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攻坚战一场接着一场。

张富清对大山里的群众总是那么深情,可对自己和家人却总是那么苛刻。60年代初国家困难,要求精简人员,张富清率先作表率,动员妻子从供销社辞职下岗。在担任卯洞公社副主任时,张富清先后分管供销社、桐油经销等事务,可是他全家却挤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庙里,三张木板挤6个人。“我要是以权谋私、先考虑自己,咋对得起党,咋去面对老百姓?”这就是张富清,铁心向党、清白做人!

坚守初心 朴实纯粹

报告人:李甘霖(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

张富清老人是来凤建行的创始人之一。这位老党员“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从来不给大家添负担”。

我第一次去老行长家里探望,就深深被他的淡泊与质朴所感动。他离休30多年,仍居住在当年建行宿舍的二楼。两室一厅的家里,水磨地面磨得发亮,木质窗户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斑驳的油漆墙面呈粉片状,好像随时都会掉落。小竹椅、小木桌至少用了30年以上,木质茶几桌面坑坑洼洼。家里虽然简陋,但整洁得像个军营,床铺、被褥、箱子、书籍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老行长有句名言:“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所以,他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他的书桌上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经常翻阅,原本的黄色封皮四周早已泛白。书里很多地方用红色的小点做了标记,看得出老行长是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在学习。读本旁边有一个笔记本和几叠信纸,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老人家的摘抄心得和学习收获。老行长对我们说:“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都是党的人。”

老行长家有一条铁的纪律:任何人都不能吃老爷子的药。老行长的理由很充分:“我是离休人员,我的药费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用,其他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为了管好自己的药,老行长甚至找把锁,把装药的抽屉给锁住。

去年10月,老行长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他自己做主用了最便宜的。“我老了,离休了,再也不能为党、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国家能省一点是一点。”他说。

坚强刚毅 永葆本色

报告人:张然(湖北民族大学教师、张富清孙女)

7年前,88岁的爷爷膝盖发炎化脓,高烧不退。

为保住爷爷的腿,刚开始保守治疗,采用灌洗引流术,把膝盖切开,用导管输送盐水冲刷脓液,然后填压大块纱布。每次换药时,爷爷怕影响到医生的治疗和其他病人休息,咬着衣角,痛得大汗淋漓也一声不吭。

后来,爷爷病情加重,需要截肢。截肢后,爷爷不坐轮椅,坚持用顽强的毅力与不懈的锻炼,独自练习站立和行走。爷爷靠着墙、靠着床铺练习,一次次摔倒,一次次重新站起来,不知摔了多少跤。可爷爷始终没有放弃,他咬着牙、喘着气,经过几个月的坚持,终于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重新夺回了对“腿”的控制权。一年之后,他已经可以独自上楼下楼、上街买菜了。

爷爷截去的是一条腿,站起来的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山!

这么多年,爷爷总是特别刚强、乐观。但今年以来,爷爷却一次又一次地哭了。

3月2日,爷爷当年的老部队从新疆派代表来看望他。这一次,爷爷又哭了。那天,为了迎接战友,爷爷特意将一排军功章别在胸前。多少年了,这是他第一次高调地亮出赫赫战功。

爷爷仔细地倾听部队代表朗读全团官兵为他写的慰问信。当部队战士大声念到“三五九旅”“王震将军”时,爷爷先是兴奋地拍手,紧接着又激动地落泪,然后用一条独腿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脊背,对着部队代表,庄严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军礼。

这是爷爷离开部队64年后的第一个军礼。

一个老兵,一个从战火硝烟穿行到改革开放年代的老兵,用一个牢记了大半个世纪的军礼,表达了他所有的情感。这是一个曾经为共和国流血的战士,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爷爷一辈子被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感召着。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湖北·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在汉召开
  • 下一篇:浦发银行“消夏活动”走进武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