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又至,荷风飘香。戴上草帽,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柯卫东和往常一样,走进种植基地,观察他最新培育的莲藕、莼菜等品种。
辛勤耕耘30载,他不仅让鲜藕一年四季能走上百姓餐桌,还让鄂莲品种享誉全国。在他和同事共同努力下,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已在武汉建成。
一年有七八个月泡在田间地头
鲜藕上市旺季,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总经理吴近货喜上眉梢。今年播种的早藕品种“赛珍珠”,藕如其名,不仅藕形匀称美观,产量再创新高,市场行情也特别红火。“我们的藕不仅卖到东南亚,还打入了北美市场,靠的一是品相好,二是上市早。”
吴近货粗略算了算账,当年播种、当年6月即可成熟的“赛珍珠”,今年起码为公司创收百余万元。兴奋之余,他不忘给“幕后功臣”柯卫东打电话,告知这一好消息。
“赛珍珠”正是柯卫东近年来培育的早藕优良品种代表。通过全新的栽培模式和科学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今年的“赛珍珠”单支重达7斤,长度也超过往年。如此产量,就连柯卫东也感到惊讶。
一年有七八个月泡在田间地头的柯卫东,与许多农户成了好朋友,吴近货是其中的一位。只要柯卫东有新育品种,吴近货就拿来试种。相识20多年,柯卫东见证了老吴从单打独斗到开公司闯市场的全过程。
“他是专家,可常常到地里来,听我们的想法,问我们什么产品好卖、市场接受度高。”吴近货说,柯卫东的研究不止步于实验室,而是到田间观察看得见、摸得着的果实。水生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黄新芳和柯卫东同事30年,他说,老柯戴上草帽到地里,常常一蹲就是一个夏天,加上个子瘦高、皮肤晒得黝黑,看上去和农民一模一样。
以往的种植经验,种了西瓜的地里不能种莲藕,易发病害且产量低。吴近货反映这一问题后,经柯卫东的研究,如今西瓜地里不仅可以接着种莲藕,而且实现了高产。
推广优质鄂莲种到全国
在柯卫东的实验室,莲藕种苗已经能在试管里培植。由他发明的莲藕试管藕诱导方法及微型种藕繁殖技术,有效解决了莲藕用种量大、种苗重、难以长途运输等技术性难题,每亩节约种苗成本500元以上。
过去,五六月是湖北缺藕季节,头年种的藕已经吃完,而新藕还未上市。柯卫东通过配套栽培技术,使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鲜藕供应达到全年不间断。吴近货用来闯市场的“赛珍珠”等品种,正填补了缺藕季的空白。
说起对藕的了解,没人比得过柯卫东。“莲藕有几百个品种,有的藕适合抽藕带,有的适合生长鲜食莲蓬;北方人喜食脆藕,常用来清炒,湖北人喜欢煨藕汤,偏爱粉藕。”柯卫东说,以前只解决吃得饱的问题,现在需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人群,培育不同品种,争取能“调得众口”。因此,柯卫东喜欢和做饭的人交流,走到哪都不忘问一句:“喜欢吃脆藕还是粉藕?”他发现,哪怕是煨汤,也有20%左右的人喜食脆藕。
广泛的口味调研,带来的是丰硕的成果。由柯卫东研发推出的鄂莲系列莲藕品种,比传统地方品种增产30%至50%,已形成早、中、晚熟不同熟性及适应不同生态地区、炒食和煨汤等不同消费习惯的品种系列。鄂莲系列莲藕品种在全国的种植覆盖率超过85%,成为我国水生蔬菜的主栽品种。
建成世界最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
1984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柯卫东,进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工作。6年后,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挂牌。
什么是种质?为什么要建资源圃?当时,年轻的柯卫东并不明白。30多年过去,他深有体会地说:“一颗基因决定一个产业的兴衰。”每种蔬菜资源都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作为战略资源保存,以备子孙后代加以利用。作为水生蔬菜大省,在湖北建立水生蔬菜资源圃,意义非凡。
为了收集不同的种子,柯卫东不畏艰险。以莲藕为例,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凡有种藕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甚至远赴泰国。如今的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里,莲藕种类多达七八百份。
有一年,他跑到湖南莽山中,从清晨5点跋涉至中午12点,只因听说那里生长着野生莼菜。虽然下午4点才吃上饭,柯卫东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这次发现的莼菜种子弥足珍贵。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收集保存了莲藕等12大类水生蔬菜的种质资源2200余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种质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无论是物种、类型、生态型还是份数,均为世界最多,为我国水生蔬菜科研、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潜心钻研的柯卫东,还攻克了水生蔬菜杂交育种难题,发明芋、荸荠、慈姑、菱角等水生蔬菜杂交育种方法,突破了这些作物千百年来依靠自然变异选育新品种的局限,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他希望,未来能发现更多优质基因,培育出更多让人惊喜的水生蔬菜品种。记者 胡弦 通讯员 胡文辉 实习生 吴佳怡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