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月5日,三汊镇高桥村的抗旱渠里,两位老共产党员朱传清、朱传奖正在清理杂物。
骄阳似火,旱魔肆虐,孝感基层干部、共产党员战斗在抗旱保丰收第一线。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旱情严重的孝南区三汊镇,被他们朴实的情怀、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动。
让“救命水”奔向远方
9月5日,杨店镇木龙村抗旱渠内,汩汩清流奔涌着冲向干涸的土地。村民们争相告诉记者:“20年了,这条渠就没有水能流到木龙村。没想到今年这样长的旱情,竟然有救命水!”
“救命水”来自30公里外的野猪湖,通过5级提水,途经祝站镇、三汊镇,最终抵达杨店镇。往年遭遇旱情,水根本到不了杨店镇,在路上就被祝站镇、三汊镇用了。
今年7月初开始,孝南区干旱少雨,这条抗旱渠再度启用。“一开始,抢水依旧。”省人防办驻三汊镇东桥村第一书记张东说,东桥村旱情同样严重,看着有水从村里流过,不少村民忙着开沟、挖槽,把水往自家田地里引。
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走村入户,专找“抢得凶”的人:“咱们村里有好几个杨店的媳妇,也有不少姑娘嫁到杨店去了。咱们把水抢光了,让人家怎么活啊?让人家怎么看咱们?”
讲道理、讲政策,一些村民听不进去,他们反问:“那我们自己的地怎么办?”张东把胸脯一拍:“咱们村里不还有两座小水库吗?引水机械设备、人力成本村集体来出。”
豁口被一个个填平,清泉奔向远方。两位老共产党员——65岁的朱传清、63岁的朱传奖,担当起抗旱渠清淤重任,头顶炎炎烈日,用双手把树枝、野草等杂物清理干净(如图)。朱传清老人说:“作为党员,能为老百姓干点事,这是一种责任。”
张东介绍,全村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3000亩,两座小水库还能坚持10天左右。“党员干部当先锋、作示范,农民群众鼎力支持,我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说。
村民伸出大拇指
来到涂店村,没聊上几句,72岁的老党员江华全就被喊走——老江,这里的水在冒泡,是不是渠底有洞在渗水?“我来看看。”一边应着,江华全一边卷起裤脚就往水里趟,仔细检查一番,发现水底确实有个暗洞,他赶紧到沟边挖土堵上。再回到记者身边时,脸上都溅满了泥点。
涂店村地势高、水源少,抗旱难度大。8月初,村里8位共产党员组建抗旱突击队,全力以赴抗大旱。
8月13日,村里抗旱渠淤塞,突击队把麻绳一头捆在树上,一头系在腰间,跳进涵洞清理杂物。突击队员江明章左脚曾受过重伤,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伤口复发,疼痛难忍,“这是什么时候,管不了那多,先把水渠打通再说。”
没日没夜奔走在抗旱一线,江华全的家人担心他身体扛不住,守在家门口不让他出去。老人火了:“我是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抗旱工作搞了20多年,这个节骨眼上,我不去,像话吗?”一手扒开家人,一手拎上铁锹,老人又出门了。
村支书夏金洲介绍,截至8月底,该村共出动抗旱劳力180人次,投入大小抗旱设备46台(套),疏浚渠道10余公里,灌溉4860余亩,90%以上的耕地旱情得到缓解。“多亏了他们,我们家的稻田终于有救了。”村民们说起冲在一线抗旱的党员干部,纷纷竖起大拇指。
如今,每天吵闹来反映旱情的群众少了,往渠边送绿豆汤、送冰西瓜的村民们多了起来。
一线感言
试金石
□ 赵峰
采访中,有人告诉记者,72岁的江华全、65岁的朱传清、63岁的朱传奖三位共产党员家境都不错,孝顺的儿女看他们如此奔波忙碌,担心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劝他们不要这般拼命,甚至还拌过嘴。
可作为这片土地上劳作一辈子的共产党员,看到如此严重的旱情,看到百姓焦灼的目光,怎么能坐得住?试想,如果没有朱传清、朱传奖身先士卒巡渠、护渠,那一渠“救命水”如何畅流到渠系末端干渴的稻田?只有党员干部比群众“吃苦在前、受累在先”,群众才会真正把他们看做“主心骨”“贴心人”“带路人”。
艰难险阻磨砺出最坚强的堡垒。当老百姓需要时,先锋当然冲在最前方;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堡垒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只有把群众利益捧在手上,把群众需求装在心里,堡垒的根基才会更深、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