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全省电子地图上,显示着分布全省的污水处理厂,还有9029公里管线、27.8万个管井、19万个户井,像树根一样密密麻麻联结起千家万户。
地图上,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流量,以及出水COD、氨氮、总氮(TN)、总磷(TP)、流量等指标数据每小时更新。纵横乡镇的污水管网、分布全省的污水处理厂被织成一张动态网络,哪里的污水厂在“晒太阳”,哪里的管线“肠梗阻”,一目了然。
这是9月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湖北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平台上看到的情景。
2017年6月该平台启用以来,已纳入平台的全省377个乡镇污水厂建设进度和质量、进出水数据陆续实现在线监测,走在全国前列。
一节排污管也不能少
一段时间来,一些地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因种种原因被闲置,变“无水处理厂”“清水处理厂”,沦为摆设。
“主要原因是管网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污水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网。”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万应荣介绍说。
去年6月,我省出台《湖北省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根据方案,今年底前实现全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根据省住建厅组织专班对全省883个乡镇逐一摸查的施工图统计,全覆盖工程大约需建成9700公里管网。
9700公里的地下隐蔽工程,怎么管控?
2017年6月起,我省开始搭建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平台。如今,883个乡镇的基础数据及实时建设情况全部接入地理信息系统,可随时调取。
“就像是‘绣花’,建设图是一天天、一点点在施工过程中建造、验收、定位、拍照上传,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与施工图对比,可以准确判断规划设计的落地程度。”如襄阳市樊城区太平镇,镇区呈带状向东西蔓延,系统生成的管线图上,以谷歌实景地图为背景,明黄色管网主网向东西蔓延,南北向各有若干支网,形似一条蜈蚣。
万应荣说,“一点假都造不了。有的地方说建完了,系统显示就是绕着镇区建了一圈,镇中心没有接入,这就没法收集污水。”
今年4月,省住建厅到赤壁某乡镇调研,通过比对污水管网的设计图与实际建成图,发现一段“线路”被遗漏。当地立即表态,仍在与管线经过的学校协调,将加快推进。
让弄虚作假无处隐匿
双击平台上的管网图,随着地图放大,一座座管井、户井的信息显露出来,包括编号、名称、辖区、管径、管材、长度、埋深、高程等。
如何保证这些数据与实际建设情况一致?
平台建设初期,首先对所有项目的基本信息,以及环评、用地、规划、施工等工作手续备案存档,做到有据可查。
记者随机选择咸宁通城某镇,该镇所有项目及资料立即在页面呈现,100多页的实施方案、国土部门审批意见等文件可随时下载。随机选取某项工程,责任部门、投资公司、项目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名称、负责人及联系方式一览无余。
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工序,让弄虚作假无处钻、可追溯。以管井为例,线井搭建的节点怎么建,管井内外是否粉刷,是否做了闭水试验,都是衡量管网是否会漏水的重要因素,这几个节点,施工人员必须手持工程验收单对着工程实物拍照上传,不合要求的被视为不合格。目前,全省每一座管井、每一段管线都在系统里有“留影”,全平台已有约2000多万张照片。
有了大数据,系统根据设定的评价体系,可随时出具考核报告。采访当日,记者调取了孝感市云梦县某乡镇污水处理项目9月考核结果,根据前期工作与档案信息、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等要素评价,该镇得分85分,报告一一列出扣分明细。
此外,省住建厅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巡查、抽查。“抽查时不用漫无目的地找方位了,可以登录系统,指定管井编号,由系统自动导航指引前往,核查建设的真实情况。”万应荣说。
该系统还可以在线监测污水厂进出水数据,作为绩效评价与政府付费的主要依据。据了解,全省已有仙桃、洪湖、鄂州等地的377个污水处理厂实现这一功能。进出水质、水量等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通过传感器等设备直接上传到系统,省、市、县数据联通,相关部门共享,不达标数据在乡镇污水厂PC终端通过鸣叫、颜色跳动等方式及时提醒,也可以选择通过手机APP、短信、微信小程序等提醒。据介绍,下一步该系统还将实现视频监测等功能。
记者获悉,近期省住建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拟联合印发《湖北省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考核办法》。针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佳,我省将设定七大合格指标,包括污水管网普及率须大于90%,污水收集率大于80%,污水处理率大于75%,污水厂负荷率60%-80%,出厂水质综合达标率大于80%,污水厂稳定运行率大于90%,污泥规范化处理处置率大于80%等。以县为单位考核,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不合格,则全县不达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