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一名小朋友在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观看生物化学科普展品。张建松摄/ 本刊
◇模式动物,是我国生命健康领域创新的“芯片”,也是“基建短板”,没有模式动物,新药研发就是空中楼阁,重大动物疫病来袭时,也将无力应对
◇高端模式动物还被人“卡着脖子”,核心技术和应用,还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熟悉“小白鼠”吧?它是最早的模式动物。
模式动物是科学家为揭示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而选定的生物物种,如无特定病原体的鸡、鸭、猪,以及鼠、猴、果蝇等。
盘点100多年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会发现60%以上的科研成果使用过模式动物,这一比例在近10年提升至近100%。
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李红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新型治疗方案和新药要走向临床,必须先在模式动物上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模式动物,新药研发就是空中楼阁。”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洪岩对记者说,“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要发现理论机制和靶点,必须借助模式动物。如果没有模式动物和配套的动物实验设施,一旦重大动物疫病来袭,我们将无力应对。”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模式动物市场目前基本被少数欧美国家垄断,我国模式动物发展还处于受制于人状态。专家呼吁,我国应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对模式动物发展尽快启动中长期规划,增加研发投入,整合产学研资源,狠下功夫建立健全高端模式动物体系。
实验动物起步晚
我国模式动物发展底子薄,高端模式动物尤其被人“卡着脖子”。
武汉大学模式动物所是国内模式动物研发的佼佼者,已拥有基因工程大、小鼠品系超过3000个,标准化疾病动物模型40余种,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60余项,获得授权近60项。
作为国内起步较早的模式动物研发机构,武汉大学模式动物所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湖北医学院动物室。从时间上看,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100多年。
科技部关于我国实验动物资源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模式动物资源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10。实验动物物种仅有30余种,远落后于日本的100余种和美国的210种;基因工程动物、突变系等遗传修饰的实验动物品系资源也与美国相差甚远。
高端模式动物更长期被发达国家“卡脖子”。陈洪岩说,无特定病原体鸡卵是研究、检验、生产疫苗的重要材料,每年我国的需求量高达6000万枚左右,可其祖代种源却被美欧垄断。
人源化动物模型是更接近人类生命体系或疾病模型的动物,科学家为了生命科学研究,会把它们体内类同于人类的基因或细胞,用人类细胞或基因替代、置换,它们是极重要的医药研究和临床转化资源。然而,这一动物模型的核心技术和应用,还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研究员李文德说,像全人源化单抗小鼠的核心技术和应用,一直被西方垄断。
记者了解到,在欧美发达国家,模式动物被视为生命科学创新的战略资源。如美国通过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持续投入大量经费,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资源体系,开发了200余种实验动物资源、两万多种基因工程小鼠;欧盟成立了欧洲遗传工程小鼠种子中心(EMMA),建立了资源使用联盟,保藏了6000余个小鼠品系。
不仅如此,当前全球模式动物市场中,有近80%的份额被美国查尔斯河公司等少数企业占据。一些国外企业还试图侵入我国动物资源。2013年,某西方公司收购北京一家实验动物公司部分股权,四年之后该公司在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高达95%,在北京实验动物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70%,在全国实验动物市场的占有率接近三分之一。
后天发育不足
高端模式动物的发展被“卡脖子”,与先天起步晚有关,但后天发育不足是主要因素。
首先是模式动物资源分布不合理,产学研对接不足。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建国等受访专家介绍,国内大动物研究平台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一般依靠国家科研经费支撑,对科研项目较重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却不甚敏感。这限制了研究团队与转化医学、药物筛选等产业团队的合作,一些科研成果仅囿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难以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支撑。这让从事模式动物生产的企业原创力不足。专家表示,现在多数企业对高端动物模型的生产仍停留在模仿、复制阶段。
其次是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支持不足。业内专家向记者透露,我国在大型农用实验动物的培育、保存上投入少,对人源化动物模型等高端模式动物的研发缺乏支持。已有的研发行为大多以分散的科研项目资助为主,尚缺乏国家层面的稳定经费保障和实验动物学科的专门立项。
而美国1961年就建成了国家动物疾病研究中心,并以国家经费保障模式动物研究。得益于此,该中心已成为生物医学等产业的“发动机”,引领全球实验动物资源的走向。
再次是高水平模式动物培养体系缺位。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例,它是与人类基因组高度相似的动物,如各种猴类,常被用作高水平模式动物培养。遗憾的是,我国95%左右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基地都在民企,其经费投入和技术力量都比较单薄,缺乏科研支持,更未纳入国家战略资源管理,只能生产廉价的“原料”出口欧美国家。欧美国家将其“二次加工”后,常使“原料”身价暴涨。
比如,国内一只普通食蟹猴售价仅为2万元,欧美科研机构通过基因工程,将其“模式化”后,该猴的售价将高达数百万元。多位受访者呼吁,我国必须狠下功夫建立健全高端模式动物体系。
弯道超车之计
模式动物加快发展势在必行。
李红良、贺争鸣等受访专家认为,国家应对模式动物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尽快启动模式动物“十四五”规划,为模式动物学科发展制定目标和路线图。
他们还建议尽快对模式动物资源开展全国性摸底调查,建立国家模式动物资源库和模式动物共享服务平台,为产学研顺畅对接扫清障碍。陈洪岩、李文德等受访专家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应整合多方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动物模型研究企业,为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积蓄力量。
受访专家建议,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大模式动物研发投入,不仅要根据医药产业规划及现有条件,建设国家模式动物资源库(馆)及种源基地,还要在中科院、农科院、武汉大学等模式动物发展高地,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对高端动物模型研发团队给予稳定、长期支持。
“在高端动物模型研发上,我们有后发优势。”李红良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蟹猴、猕猴原产国,我们应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研发和生产基地,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产品的稳定、快捷、可批量化生产,实现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