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寻访张富清式老英雄 寻找共同的精神密码

时间:2019-10-30

    原标题:战功卓著,他们深藏功名;平凡岗位,他们选择坚守——寻访张富清式老英雄

    他们,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或捍卫革命胜利成果立下赫赫战功,从部队转业至地方后,深藏功名,默默奉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张富清”。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地寻访他们的故事。

    84岁的肖德准生活在松滋市洈水镇青龙咀村一间低矮平房里。客厅墙上,新挂上了一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他和战友的合影。作为我国导弹部队首批导弹兵,他和战友先后于1959年、1962年,两次击落美制高空侦察机,荣立个人一等功和班集体一等功,并获提前晋衔奖励。1969年,他转业回到家乡,选择到最偏远的原大岩咀供销社胜利分店工作,直至退休。半个多世纪来,肖德准深藏着这两份奖状和这张照片,过着清贫的生活。“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有什么资格把这些荣誉拿出来显摆呢?”张富清这样说,91岁的张文魁也说过相同的话。17岁参加革命,30岁转业,来到条件极端艰苦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13年戎马生涯,张文魁先后荣获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金质解放奖章、和平万岁纪念奖章和证书等荣誉。61年来,数枚军功奖章,被老人深藏在家中柜子里,连家人都从未知晓。

    98岁的李少卿,曾作为军医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抢救了众多前线将士的生命,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多项荣誉。转业后,李少卿收起足以挂满整个胸前的军功章,在平凡岗位工作。直到今年6月,李少卿的故事才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本报今日推出《本色——寻访张富清式老英雄》报道,寻找他们做出的时代答卷。(记者张泉、王际凯)

    相关报道

本色

——寻访张富清式老英雄

肖德准

现年84岁,湖北松滋市洈水镇青龙咀村人,1956年2月入伍。历任某地空导弹二营发射二连班长、技师、排长、连长、师技术部助理,先后两次击落美制RB-57D型侦察机、U-2型高空侦察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个人一等功。他所在导弹二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1969年转业回乡,先后在原大岩咀铁桥中学、公社卫生所、供销社工作至退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张文魁

91岁,山西长治人,17岁参加革命。1947年,张文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中的一员。13年革命生涯,张文魁先后参加长治战役、五台山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百余次,荣获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解放奖章、抗美援朝纪念奖章等多项荣誉。1958年,张文魁转业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工作,1983年离休。

李少卿

现年98岁,祖籍河南,1939年参加革命,在河南新四军留守处党校担任卫生员,1939年至1946年,在新四军五师直属医院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戎马生涯中,先后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多项荣誉。1965年转业,先后在硚口区汉水桥街劳动服务站、武汉市第四医院工作,1975年离休。

他,一名导弹老兵,曾将“不可一世”的美制U-2型侦察机击落。一张一等功奖状,59年后才挂上墙。

他,17岁参加革命,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仁川战役等,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转业地方,数枚奖章深藏,亲友无人知晓。

她,曾默默无闻在医院供应室做着最普通的消毒工作,身后却是“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多项荣誉。

他们,和老英雄张富清一样,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图为:肖德准打下的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残骸,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在部队,他们保家卫国

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残骸。

1300多公里之外的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镇青龙咀村,一处农家小院里,84岁的肖德准时常翻看50多年前的一些老照片。

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却连着一段曾经隐秘的历史。

时光闪回。

1959年10月7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刚结束,北京上空出现不速之客——一架从台湾飞来的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中午,尖锐的警报声拉响,班长肖德准召集全班战士迅速就位。12时10分,3发导弹连续升空,射向目标,目标很快从雷达上消失!这是中国空军用导弹打下来的第一架美制高空侦察机。

1962年6月,一种更先进的侦察机——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频繁出现在江西、湖南上空,飞行高度超过2万米,配备了电子干扰等预警装置,更难打。9月9日,时任发射二连连长的肖德准和战友们秘密来到江西境内,执行作战任务。当天下午1时,这架执行完侦察任务准备返航的侦察机,在南昌上空被我军雷达捕获。18秒内,在肖德准的指挥下,3枚导弹相继升空,U-2侦察机从空中消失。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就是该型号飞机的残骸。

外国记者曾问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中国究竟是用什么神秘武器打下的U-2飞机?”陈毅幽默回答:“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在很长时间内,这是一段被封存的历史,同时被封存的还有肖德准的功名。

英雄无言,江河作证。

1948年2月,为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张文魁所在的九纵队在司令员秦基伟率领下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攻占八百里伏牛山。紧接着,又一鼓作气,连克15座县城。刚刚打完郑州围歼战,来不及喘息,张文魁和战友又参加到渡江战役中。“炮兵万炮齐发,百万雄师,犹如汹涌怒涛直扑长江南岸,场面壮观。”那一幕,张文魁至今历历在目。

英雄的每一枚勋章,都是鲜血凝成,生命铸就。作为军医,李少卿感同身受。

抗日战争年代,作为一名主刀医生,她用精湛的医术,一次又一次抢救受伤战士的生命。1951年3月,李少卿随丈夫一起调入中央军委新组建的喀秋莎火箭炮兵22师,已经是该师后方勤务处副院长的她,随部队开往丹东待命,不久又随部队入朝,在枪林弹雨中,医治伤病员无数。

到地方,他们为民造福

时代是出卷人。闯过枪林弹雨,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他们,面对时代的考卷,又将如何作答呢?

1965年,李少卿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转业到武汉,在硚口区汉水桥街劳动服务站工作。街道工作细致繁琐,她从不叫苦喊累。1975年退休前,李少卿工作的最后一站是武汉市第四医院,她在医院供应室,管理着医院的消毒供应。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在部队,她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转业到地方,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从不在物质待遇上去争、去计较。

1958年,九死一生的张文魁也从部队转业来到十堰。那一年,他30岁。

1959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设工程启动,张文魁主动报名。他带着妻子和8个月大的大女儿来到建设工地,一家人住进了油毛毡棚子。天热时,油毛毡棚内如蒸笼一般;雨天时,棚顶渗漏,想找块干净地方睡觉都难。

生活极端艰苦,但张文魁毫无怨言。1966年7月,他在扑救一起火灾的路上发生意外,大脑重创,生命垂危。闯过鬼门关后,由于大脑损伤,他的听力等方面大不如前。他主动请求组织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当年底,组织根据他的意愿,让他负责管理工程局大礼堂。在这个普通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6年,直至离休。

1969年,34岁的肖德准怀揣着不能公开的一张照片、两份奖状,带着一身病痛回到老家,先后在原大岩咀铁桥中学、公社卫生所和供销社工作。

胜利分店是大岩咀供销社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分店,多数同事都不愿意去。“我去!”1972年,肖德准自愿来到胜利分店。这一去,就是6年以店为家的日子。公社当时有12个分店,胜利分店却创造了年年第一的业绩,肖德准当之无愧成为供销系统的一面旗帜。

当时,到供销社购物要凭票。有一次,大哥请当政工组长的弟弟肖德准帮忙弄些柴油票抽水抗旱,肖德准一口回绝:“我情愿帮你挑水抗旱!”

这就是他们的时代答卷:哪里最艰苦就去哪里,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

图为:张文魁从敌人的降落伞上剪下一块布,用来包裹军功章。

藏功名,他们坚守初心

他们是胸前挂满了军功章的战斗英雄;他们是在艰苦条件下,一心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

只是这一切,人们曾经都无从知晓,人们知道的是,他们平凡如身边的每一个老人。

一间低矮平房,一张油漆斑驳的矮桌,一台10寸老式电视机,一台80年代收录机,这是肖德准的家。

墙上,是刚刚挂上去不久的两张发黄奖状和一张经过修复的老照片,记载着老人曾经的荣光。

压在箱底几十年,两张奖状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折痕,仿佛岁月的年轮。

转业后的肖德准和妻子常年患病,还要拉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生活艰难,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这虽然是我个人的荣誉,但却是党和国家的秘密,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把它们拿出来,交换我个人利益。”肖德准说,“如果不是这段历史解封,如果不是松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找我要,这两张纸(指两份奖状——记者注)我一辈子也不会拿出来。”

昔日“利剑”震苍穹!在50多年后,乡亲们才知道,这个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老头,竟然是两次打下美蒋侦察机的大英雄。

所有相似的故事,都跳动一颗不变的初心。

2019年,丹江口市干部群众学习张富清先进事迹蔚然成风。丹江口市文联党支部副书记高飞,偶然听到另外一个“张富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文魁。

随后,高飞来到张文魁家中,却一无所获,而在老人“是否荣获军功”一栏里,也清晰地写着一个字:“无”。

参加了那么多次激烈战斗、跨过鸭绿江、上过上甘岭的老兵,咋会一点军功都没有?这个疑问,高飞挥之不去,他再次来到张文魁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张文魁颤动着双手,从旧柜子里翻出一个牛皮纸袋,纸袋里装着一个布包裹。打开布包裹,高飞惊呆了,里面是满满一堆奖章和证书: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解放奖章和证书。

“我们一起生活了40多年,都不知道他藏有这么多军功,所以上次登记时就替他填了个‘无’。”张文魁的女婿李令君说。

“这些奖章都是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有什么资格拿来炫耀呢?”91岁的老人,眼眶里盈满了泪水。

和张文魁、肖德准一样,李少卿转业到地方后,从一名普通职工,直到从武汉市第四医院退休,从来没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深藏的军功章,足以挂满整个胸膛。

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永远不变的本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泉 王际凯 通讯员朱王包)

记者手记

寻找共同的精神密码

张富清,祖籍陕西汉中,95岁;张文魁,祖籍山西长治,91岁;李少卿,祖籍河南,98岁;肖德准,祖籍湖北松滋,84岁。

他们,年龄不同,来自不同地方,人生经历更是迥异。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选择:从战场归来时,都选择了深藏自己的功名,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我们一直在思考,并试图寻找这一共同选择背后的精神密码。也许有人说,这是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命运。不可否认,人的命运无法摆脱时代的桎梏,但在任何时代,作为个体的人,在命运的抉择面前,总是有相对的选择空间。更何况,他们的手中,都握有分量很重的资本:赫赫的军功。

但是,他们却把这一重要资本,尘封于箱底,将不平凡的经历,隐藏于世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是人生的大半辈子,面对困厄,面对贫穷,面对误解,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他们都不曾想过,要把这份功绩拿出来,换取丝毫的个人利益。

从张富清式的老英雄们的选择中,我们可以清晰追溯到他们的思想根源,就是他们作为共产党员朴实纯粹的“初心”。

张富清和张文魁都曾说:“这些荣誉,属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能拿出来显摆啊?”肖德准说:“这虽然是我个人的荣誉,但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把它们拿出来交换我个人利益。”李少卿在工作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听党的话,跟党走”。这就是他们作出的时代答卷,也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密码。

走再远的路,也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张富清式的老英雄们,走过战火硝烟的年代,走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难困苦的时期,亲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却从未忘记那份初心。

寻访张富清式老英雄们的故事,寻找他们共同的精神密码,就是一个寻找初心和使命的过程。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他们共同的精神密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钥匙。(张泉 王际凯)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鄂产海洋修井机占国内市场半壁江山 市场份额58%
  • 下一篇:皮奇里洛:武汉军运会的成功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