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神农架大九湖湿地雾气缭绕。
一场秋雨过后,神农架林区静谧而幽深。
时值旅游淡季,游客不多。木鱼镇青天袍村47岁的民宿老板杨明华也得了空,陪游客一起欣赏美景。
青天袍村地形狭长,是木鱼镇通往最高峰神农顶和高山湿地大九湖的必经之路。这里风光绮丽,每当雨至,峡谷山溪,潺潺奔流,美若仙境,成为游客“打卡”胜地之一。“以前,我们这儿的人都害怕雨天。没想到,如今,倒成了特色……”杨明华有些感慨,思绪也飘回到30年前。
水土流失成为往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青天袍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区村。山多地少,为了生存,人们只能毁林种地,种苞谷、洋芋、红薯。砍树贩木头、打猎卖野味,在当时都是常事。
山区村可用于耕作的一般是坡耕地,效益低,还跑水跑肥。一到下雨,任由泥沙横冲直流,毫无遮挡能力。坡耕地开垦得越多,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和生态环境恶化。
杨明华的记忆中,夏天的雨最野,一下就是大半天。雨停后,山上、河里、路上都看得到污水和泥沙,脏乱不堪。
1982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获批成立。村民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树不能伐,猎不准打,药不能采,矿不能开。遇到野猪、黑熊等“不速之客”造访,也不能随意捕杀。“不能砍树,种苞谷、洋芋效益又不高,还有野兽来地里搞破坏,大家只能去外头想出路了。”杨明华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外出打工,留守村民也找机会就近打短工。
但水土流失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这个村庄。
被开垦过的坡耕地,如同伤疤,一到雨天,就原形毕露,给村民雨天出行、劳作带来极大不便,更给保护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隐患。
转机出现。2000年,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生态移民、退耕还林。
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引导村民退出坡耕地,重新种植经济林和景观林。
山林的伤疤渐渐愈合,村庄一天天洁净起来。
杨明华介绍,青天袍村有种植茶叶的传统,退耕还林以后,村民种茶的积极性更高,游客也爱买这里的茶叶。2015年,他向银行贷款30万元,将自家农房改建成农家乐,两年就回了本,还清了贷款。如今,青天袍村90%以上村民都已返乡开农家乐、办民宿、卖土特产。成片的茶园叠翠流金,成为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
2016年,神农架林区相继入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继韩国济州岛之后全球第二个,中国第一个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三大遗产名录记录在案的“三冠王”遗产地,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社区共建共管守好生态
青天袍村是当地多年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
生态环境要保护,老百姓也要致富。国内外已有实践证明,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分区管理,探索有效模式,对资源实行非消耗性和非损伤性利用,可有效解决保护和发展的难题。
神农架国家公园辖区内涉及5个乡镇的2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公园管理局通过与乡镇签订生态资源管护合作协议,实行社区共建共管,让老百姓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社会事务工作科科长梅拥军介绍,过去一些群众为了赚钱,不惜破坏环境和资源。如今,该局根据区域特点,从旅游业、生态农业、本地中药材业、本地珍稀苗木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发展目标,投入帮扶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建设,助力逐步实现产业转型。
木鱼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接待集散中心。坪阡镇以大九湖生态搬迁移民为主,打造特色民宿古镇建设,发展旅游产业。下谷乡发挥中药材、干果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培训和以奖代补,推广“农户+基地+合作社”的产购销模式,扩大产业规模。
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并举,还要考虑农户居住生活方式的转变。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配合当地政府整合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指导辖区村庄创建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庭院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道路、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对生态移民搬迁户发放“以电代柴”补贴,推广生态气化炉,降低对薪材资源的消耗,极大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和发展条件。如今,每当夜幕来临,成排的太阳能路灯已成为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再有野兽破坏农田,怎么办?2018年,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投入51万元保费资金,为辖区范围内4个乡镇农户种植的1.8万余亩农作物实施兽灾商业保险。2019年,商业保险实施力度继续加大,还为近3000亩中药材和近7000桶蜜蜂购买了野生动物侵食损害、自然灾害商业保险,既保护了野生动物,又降低了农户因严格保护造成野生动物增加带来的种养风险。
据统计,神农架国家公园辖区内5个乡镇及3个重点帮扶贫困村开展社区共建、精准扶贫、生态补偿等方面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超2000万元。
村民化身“森林卫士”
政府大投入,百姓得实惠。
2012年,为保护大九湖湿地,400多户1800多名土生土长在大九湖的老百姓,陆续搬迁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大九湖湿地公园实施封闭管理,景区内停止一切住宿、餐饮服务,禁止私家车进入。
村民覃万梅告诉记者,拿到拆迁补偿款后,她家在新址盖起4层小楼开宾馆,还租了三家临街店面做餐饮,去年一家店的营业额就有300多万元。“家门口有太阳能路灯,洗澡做饭用的是生态气化炉,生活真的比过去好太多。”
保护生态,牺牲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获得的将是长远的优势和价值。越来越多村民认识到了这一点。
2017年,神农架国家公园在木鱼镇老君山村发展优质苗木产业,计划用2年时间,培育50万到100万株珍稀乡土树种,用于国家公园退化生境和历史采伐迹地的植被恢复。村民通过共建苗圃和培育苗木两种方式参与种植,有技术人员指导,管护期可享受补助。待树苗长成以后,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以市场价格收购。
老君山村村民陆钰萍家种了7亩楠木,这是一种名贵树种,常有亲戚跟她开玩笑:“你家种这么多,将来一定能发财!”这个朴实的农家妇女听罢总是连连摆头说:“这些树可不能随便卖,将来是用来保护生态的。”如今,老君山苗木产业基地已发展至100多亩,受益农户116户。
村民报名护林员同样踊跃。2018年,神农架国家公园提供生态管护岗位940个,薪资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共投入薪资资金450万余元。2019年,提供生态管护岗位523个,投入资金250万余元。
2018年5月,《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国家公园范围内禁止一切狩猎捕捞活动,就连揭草皮捡鸟蛋也不准,堪称最严格生态保护。
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大自然也得以休养生息。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文洁 姚飞
(责任编辑:刘晓丽)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