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北上广深凭借众多发展机会和资源,不断吸引人才流入,但高额的房价、受挤压的生活空间、快节奏的工作,也让人感受到压力。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城市,对人才吸引力越来越大。
武汉聚集众多名校,成为武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1月29日,武汉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生突破30万人。
武汉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武汉已成为各名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地。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2020年,湖北省成为该校本科生就业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绝大部分在武汉就业。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在汉重点高校毕业生中,“留下来”的越来越多。武汉大学2020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地区分布中,湖北占25.62%和32.6%,均位列第一。
猎聘网联合九派新闻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省外流入武汉的中高端人才,前5名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这些优秀人才来到武汉,元月29日,九派新闻记者采访了5个当事人,讲述他们的选择。
【1·互联网从业者】
到武汉认识的第一个人给了我更多信心
我叫陶廉洁,老家河南南阳,2020年从重庆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小米武汉总部人工智能部声学团队。
应该说,我是毫无顾虑地选择了来武汉发展。一方面,因为我很看好武汉的发展前景,这里就业环境好,也有很好的住房优惠政策——这是武汉很大的一个竞争优势——为我们外地来武汉奋斗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障;另一方面,我也是小米的忠实粉丝,这里对我来说就是不二之选。
我的父母都在河南老家,他们非常支持我的选择。对他们来说,武汉离家近,很放心。我的家人朋友也有好多在武汉上班,他们一直跟我讲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有许多知名高校,是一个非常值得生活的地方。
我曾经也考虑过去京沪穗发展。我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去了深圳实习,结束后发现,还是武汉这样的城市更适合我。我有不少同学毕业后在北京、深圳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不管是从网上的文章,还是平时聊天,我都感觉到他们的压力很大,不太适应。有些同学也说,他们打算工作一段时间后去新一线城市工作。
我还记得,7月初来时,武汉已经“解封”3个月了。我坐的士到租房子的地方,刚一上车,司机就跟我说,小伙子,别担心,整个武汉的人都做了核酸检测,这里很安全的。我当时觉得很温暖,到武汉认识的第一个人给了我更多信心。
在武汉生活了半年,我觉得武汉非常符合我的想象,甚至超出我的预期。在来武汉之前,很多热心的同事还在员工群内分享了很多住房信息,方便像我一样的新员工尽快找到合适的住处。
现在,我住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上班,生活非常方便,超市商场一应俱全,工作之余公司也会组织团建,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加强同事间的沟通。
这半年来,我看到公司附近的武汉东站已经在开工建设,马上竣工投入使用了,以后通勤会更加方便;还有我们公司旁边的高新大道也建成通车了。在我来武汉的这段时间,见证了很多武汉从建设中到建成的重大项目,十分惊讶于武汉发展速度之快。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在武汉置业,并建立自己的小家。我觉得这个愿望实现起来不会太难也不会太远。
【2.插画师】
武汉文化环境,超出了我当初选择武汉的预期
我是周子义,是一名插画师。在短视频平台上,我叫“子义手抄报”。
我是大连人,生命中的前二十年都在大连,直到大学毕业,直接去了北京工作。那时去北京的动机也很纯粹,作为一个北方人,能去首都磨练、在最发达的城市里成长是很自豪的。我在北京待了十年,一直从事插画师工作。
三年前,我离开了北京,来到武汉。一方面,是我的工作到了瓶颈期,想创业;另一方面,我在北京没有户口,孩子上学就成了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就这样,我到了一个时间转折点,于是就离开了北京,选择了武汉。
当初来武汉衡量了多方面因素,一是武汉的创业土壤与营商环境比较好。外面城市创业成本太高,儿童文娱教育板块竞争也很激烈,相比之下,武汉是一个创业容易、有潜力的城市,武汉的文化环境都超出我当初选择武汉时的预期。另一方面就是孩子的入学问题,我在武汉很快就落了户,孩子入学也就解决了,并且我觉得武汉教育不错,高校也很多。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是担心过自己是不是真的能适应武汉的气候和文化。真正定居之后,我发现南北差异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大。尤其让我心里感到踏实的是,在武汉的事业发展得比较快,未来五年十年也是有潜力的。
在光谷办出版物零售许可证会快很多,有政策扶持给创业者提供方便。我有在其他一线城市同是文娱教育创业的朋友,他们办证的审核流程会多一些。武汉对文化的推广力度很大,在光谷,关于高新、科研、文化的政策支持力度都挺大的。
周子义的插画作品。
我想,未来我会去光谷的动漫园区租办公楼,加入文娱创业区域。在全国,我对比过好几家城市,感到武汉对文娱创业的重视程度是靠前的。
武汉近十年的发展我是看得比较清楚的,因为我爱人是武汉人。十一年前刚和她在一起时,我没觉得武汉会有今天这个发展速度。
我周围留武汉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饮食方面也更多元了,我的口味也变了不少。作为东北人,我一开始在武汉吃饭点微辣,都辣得接受不了,现在点菜的微辣就是真的是“微”辣。
武汉很美,樱花、湖水、山谷都融合在这座城里,东湖、梅园、美术馆、博物馆都非常适合我。作为一个插画师,我很想把这些东西都能画到我的作品里。
【3·创业者】
武汉生活成本不高,但生活质量还挺高
我是许后杰,1991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09年入学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2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生物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毕业后我放弃了美国的就业机会,选择来到武汉创业。2015年主持和启动了武汉青丰农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青丰花园农场项目。
也许有人会好奇我为什么会放弃美国的就业机会。在我看来,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发达几十年了,很少有什么变化,而我是一个喜欢变化与机遇的人。我在硕士阶段才来到美国读书生活,我的内心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了。在美国生活期间,身边的人虽然表面上不说,但那种圈层排外是永远存在的,我不喜欢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我从小便对花草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初选择读生物技术专业其实是一个意外。我以为生物工程和农学是差不多的,学的时候才发现是不一样的。父亲作为我的投资人,他也很看好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青丰花园农场是投资热点和兴趣的结合。
2015年,在区、街的支持下,我创建的武汉青丰农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仓埠街福临村成功流转土地106亩,青丰花园农场项目正式启动。抱着学习的想法,2017年我先后去往上海和南京,接触田园综合体管理的相关项目。
一次意外的受伤,中断了我在南京的工作,我又一次回到武汉。回到武汉后,我感觉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近了一步。在我看来,部分大城市周边乡村很凋敝,而武汉周边还有一些原有居民在村里。相比于其他大城市,武汉最主要的优势是在交通。同时,武汉还是一个非常适合“移民”的城市,武汉的生活成本不高,但是生活质量还是挺高的。它拥有的高校以及三甲医院的数量,这些刚需的居民需求,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才能比得上。
而且,武汉有我的亲人和朋友圈,在外面却只能单打独斗。与其做一个好员工去帮老板实现他的理想,我更喜欢自己创业。而回到武汉就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集结一个小团体,大家一起做事情。而我也很荣幸在2019年获评“新洲区十佳青年”。
我靠着自己的生物工程专业,自主研发了一些产品。我们的仓库地区打造的是一个武汉的后花园,有占地面积千亩的桂花长廊。我们做了一些实验,将所种的桂花加工成桂花糖、桂花酒、桂花茶饮。我们希望能在未来给当地做出一些亮点产品,一些有生物技术的特色伴手礼。
我十分看好乡村文旅产业的未来,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面临“996”的工作压力,而田园可以作为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
经历这次疫情之后,武汉人的卫生习惯变得更好、街道环境也更干净了。
【4·普通上班族】
这座城市里的点滴温暖,都能让我感到很满足
离开北京一年半后,我又回到了武汉。
我叫韦夏,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两年前我从华科毕业后去了北京,直到两个月前,选择了从北京离开。
离开北京的因素有很多。我不否认,房租房价让我在北京生活倍感压力。工作压力太大、休息时间太少、很难交到新朋友……总之,我很难对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
在北京的两年里,我换了4个房子。第一次是和朋友合租,后来她离开北京,我也只能另觅去处;第二次租了间隔断房,后来被通知不能住了,要我马上搬走;第三次是房东通知要涨价;第四次是我换了工作,从海淀去到朝阳。
频繁的搬家使我不敢轻易购置大件物品,被迫实现“极简生活”。东西越来越少,飘零感却越来越重,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浮萍,不知道手头的工作能做多久,身后的房子能租多久。
于是,当知道武汉有个还不错的工作时,我几乎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有人问我,放弃在北京辛苦经营得来的一切是否值得。对于我这样的普通青年而言,辛苦地经营很可能并没有换来任何东西——不过15平方米合租房里容纳的物品,一双手就能数得过来的亲密朋友。
我是在一个深夜抵达武汉的。下了飞机,打了个车,耗时约一个小时,穿越大半个武汉和朋友会合。夜里两点,路上没人,道路宽敞。车开着,经过一个又一个大桥,路过一片又一片湖,万家灯火一闪而过,窗外小雨淅沥,车里干燥且温暖。经过了这场疫情,武汉还是这么美丽。
武汉东湖。
我还回母校看了一下,在北方总是想念东湖水,想念春天的玉兰花,想念簌簌的、高大清瘦的梧桐树。
来武汉后,我的生活压力瞬间小了很多,拿着和北京差不多的工资,房租却只是北京的三分之一。新单位的领导同事都很好,我在这里拥有了正常的下班时间,下班后能和同事们毫无压力地吃饭、喝酒、唱歌。
小区里的住户也很好,因为我特别爱吃某个品牌的巧克力面包,楼下便利店的老板还送了我两个。这都是些细小的感动,但让我感觉很踏实、很安稳。
似乎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也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在这座城市里的点滴温暖,都能让我感到很满足。挺好!
【5·高校老师】
在武汉,审视这座城和人生
来武汉是在2017年,今年是我来这里的第四年。
我是叶金州,今年37岁,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的老师。
高考之后,我从江苏到北京,在北大一待就是八年。我本科念的是物理学,研究生转去了科学哲学。哲学是比物理学更加本源的学问,世上的涓涓学问最后无不汇入哲学的大江大河。在燕园的生活结束后,我去比利时待了六年多,在有近六百年历史的鲁汶大学念了政治哲学博士。
来武汉无需太多犹豫。 博士毕业之后,我收到了好几个大学的offer,华中科技大学是其中一份。武汉本就是哲学氛围浓郁之所。武汉高校多,哲学大家也多。尤其是来华科能和邓晓芒、欧阳康两位老师作同事,此等荣幸又有几多哲学学子能有?
在武汉,我不用忍受拥挤的交通和狭窄的生存空间,这让我很满意。很多人从北上广逃离,是他们无法接受大都市的拥挤和由此带来的生活压力。
在武汉的生活节奏刚刚好。这里不缺朋友,我好多北大的校友都到了武汉,我平日在学校做教学和科研,周末偶尔和他们一起约打羽毛球。
一个异乡人,择一城而居,开始会因为她的样貌,后来会因为她的内涵。我因工作而来,因是武汉女婿而居于此地,现在我开始能讲武汉话,开始关心武汉的发展,认真审视这个城市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关心武汉的GDP、武汉在全国的各种排名、武汉的产业发展,我知道我已经离不开她。
尤其是和武汉一起经历了新冠肺炎的考验,每个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会重新审视这座城,审视他的人生。我又有何异哉?
选择了哲学,就不大会选择发大财了。倒不是说它们是对立的——古希腊先哲泰勒斯用他的知识和行动证明了哲学和发财不矛盾——而是说,知识本身于我就是财富。
学者不该空老于山林之中,知识亦不应停留在论文里,唯有经世济用,方对得起在博雅未名散步时曾经许下的少年壮志、在鲁汶的草坪上徜徉时的思考。
等到积累充分的时候,我希望能作一些独立思考,做一些原创性的学术作品,也会写一些哲学随笔和科普文字,推广哲学的理念和知识,服务大众。在慕课上的课程《伦理学的邀请》,算是我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吧。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