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在这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永州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全市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3509人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在砥砺奋进中,一幅秀美和谐、充满活力的乡村新图景愈加清晰。
党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
6月22日,走进零陵区菱角塘镇文雷村,连片的果园闪着耀眼的金黄,数百个大棚里蔬菜长势喜人,全村组组通了水泥路,户户进行了改厕改水。文雷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成为全区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村、党建工作先进村、十佳环境整治村。
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由衷地称赞说,是村里党员干部与驻村帮扶工作队带领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员干部。近年来,永州市把最优干部资源汇聚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把最优的组织资源配置到攻坚第一线,把最优的人才资源集聚到脱贫攻坚中,把最优的发展资源整合到强支部、抓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
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建立领导包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全员结对的精准帮扶机制,实现了全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全覆盖。全面实施贫困村党支部“五化”建设达标提质行动,全市774个贫困村“五化”建设全部达标。全力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工作,截至目前,“一肩挑”比例达到86.1%。全市贫困村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功能作用发挥全部达标。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2392个村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占比81.1%。
全面营造和谐脱贫浓厚氛围。深入开展“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帮扶联系人通过入户走访、打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争当脱贫攻坚“明白人”活动中来,讲述脱贫故事,抒发感恩之情,激发内生动力。目前,全市共有185个村树立了脱贫攻坚光荣榜,举办村级扶贫讲堂200余场、恳谈会680余场,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更高了。
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6月14日,端午节。祁阳市茅竹镇三家村生态停车场上,停满了旅游大巴。
三家村原为省级贫困村,2014年依托湖南德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于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行列,目前整村全部脱贫。现在,三家村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增强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村民自我造血能力。三家村从省定贫困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3A级旅游景区。
永州市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踏实。
为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永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如期圆满收官的工作意见》《关于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意见》,着力补齐差距短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每个市级领导、市直行业扶贫部门和县区分别明确了重点帮扶的乡镇、村。强化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按照“只增不减、相对稳定”原则进一步配齐配强帮扶力量,将全市未脱贫贫困人口,调整为由驻村帮扶后盾单位的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结对帮扶。
坚持“四跟四走”,强化“四带四推”,着力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和可持续性,每个贫困村都建立了运行正常、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种养合作社,1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与498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建立基地56.5万亩。实施信贷管护、产业指导、科技特派和电商服务“四员”共帮,到2020年,全市历年累计投放贷款38.58亿元,贷款余额9.98亿元,当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7.52亿元,完成省测算任务的136.15%,当年贷款总量及历年累计放贷总量均居全省前列,逾期贷款为零。
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实时监测和帮扶措施,实施分类管理、分色预警和差异化精准帮扶,全面推行“防贫责任保险”,构建了“未贫先防、临贫即防”的防返贫机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和推介。强化兜底保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应兜尽兜”“应退尽退”,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均达到65元/月。推行集中办证、上门办证等便民措施,打通残疾人办证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年新增办证21845人。
乡村振兴舒展美丽画卷
群山起伏,峰峦叠翠;红瓦白墙,鳞次栉比……走进道县梅花镇贵头村,青山环抱的小山村宁静安详,硬化的水泥路面宽阔整洁,道路两旁的绿叶随风摇曳,美丽庭院错落有致。
贵头村地处洑水河畔,这里曾经是红军34师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战场,也是革命烈士何宝珍故里所在地。近年来,贵头村重点打造“农业产业—观光—文化旅游—体验—消费”循环经济生态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永州市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精准摸排选点,找准“突破口”。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和专题研究,综合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数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前期投入等方面的因素,注重产业发展、经验措施、振兴基础、示范效应,进行多轮摸排对比分析,把祁阳市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筛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的重点帮扶村269个、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示范效应的示范创建村166个。同时,整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红色村庄创建试点村、重点移民村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相对有优势的71个村作为市级办点村,重点推进。
尽锐出战帮扶,跑好“接力棒”。采取“大单位与中小单位联合组队、机关单位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队”方式,从145个市直后盾单位中,选派政治素质好、实干本领强、工作作风实、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210名干部,组建71个驻村工作队,由43名市领导带队,进驻71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精准选派干部,科学安排力量,组建824个工作队。注重“选”“派”联动、“供”“需”对接,重点帮扶村主要由市派工作队和单位力量较强的县派工作队帮扶,示范创建村探索“一队带多村”的方式抓创建,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选派驻村工作队961支,选派工作队员2425人,于5月7日全部进驻到位。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奋斗的脚步,永州乡村振兴正在走出铿锵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