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勇担使命、奋发作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6月3日,在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对产业园区寄予厚望。
有这样一个省级园区:在长沙市10个开发区中,它建成时间较短、区域面积较小,但经过19年的发展,如今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在近年全省130余个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3次位列全省省级园区第一位,跻身湖南工业园区的领跑方阵。这就是长沙雨花经开区。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曾经的“小学弟”,如何蝶变成产业园区中“尖子生”?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之路?
曾经的“年少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
2002年雨花经开区成立。彼时,长沙市“四区十园”的开发区建设格局已经成型。“小学弟”四周强手如林,要突破重围,成为强劲的“后浪”,必须找准适合自己的赛道,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建园之初,园区命名为“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以环保产业和工程机械为园区建设主导产业。想法很美好:抢抓当时热门的环保产业,依托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工程机械巨头,发展配套产业。
可现实却很骨感:一个刚刚成立的园区,筋骨不硬,名气不足,缺乏竞争力。“卖方市场”决定了招商引资选择余地不大,引进的一些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产能过剩、业态落后。虽说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但不是“大菜”“硬菜”,效益有限,园区难以获得快速发展。
▲雨花经开区鸟瞰图。
面对现实,园区决定改弦更张,转型发展。将园区更名为长沙雨花经开区,因地制宜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破茧成蝶,必有“阵痛”。雨花经开区毅然舍弃了前期给园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部分产业,将淘汰产能外迁,腾笼换鸟。推动环保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淘汰小规模的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大力发展细分领域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含数控机床)的“一主一特”产业。“招商引资”也变为“招商选资”,宁缺毋滥。
依托“一主一特”产业定位,雨花经开区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区。
“专”出定力,“精”出内力,“特”出实力
方向明确,要到达远方,还得脚踏实地。
在转型发展中,雨花经开区始终保持“专”的定力,贯彻“精”的要求,突出“特”的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落细落小落实。
“专”。坚持以产业链思维推进产业发展,一链一个支持政策、一链一批重点项目,问题在链上解决,产业生态在链上优化。当前,园区已经形成以长沙比亚迪为生产基地,晓光科技、海福来等为零配件供应商,汽车研究院为研发主体,职教城为教育培训基地,黄谷路6S街区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含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加快项目引进、培育,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核心竞争力,目前拥有产业链企业240余家。
“精”。变“摊大饼”为“搭积木”,走内涵式、内核式、内延式发展之路。注重亩均产值、亩均税收、亩均投资,以“亩产论英雄”,做到量增质更优。2007年开启长沙标准厂房建设。与东湖高新联袂打造东湖高新国企中心一期,2012年便引入企业150家。近年又开发了长沙国际企业中心二期及长沙研创中心一、二期等,引入企业200余家。与此同时,聚焦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培育,以“铺天盖地”的小巨人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大族激光、长步道等一批产品、技术领先全球的小巨人企业纷至沓来。
▲比亚迪网约车D1生产线。
“特”。在“一主一特”的基础上,园区发现,沿海先进地区创新设计产业是实体制造业的重要补充,随即瞄准创新设计这一产业蓝海,建设湖南首个工业设计产业园——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三大主导产业不仅特色鲜明,而且企业和生产要素集聚水平较高。长沙比亚迪也成为继深圳全球总部之外,集乘用车、客车、卡车及专用车等产品线最齐全的全球新能源战略华中总部基地,机器人集聚区进入全国前十强。
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7家,居全市省级园区第一。特别是今年3月,该园区中南智能、晓光科技、长步道等三个企业项目,代表长沙市参加全省重大产业项目观摩,获得高度评价。昔日懵懂的“小学弟”,已成长为实力不俗的“尖子生”。
“制造”变“智造”,为腾飞插上翅膀
智能化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必由之路,是高质量发展的翅膀。雨花经开区要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只能“智”取,别无他路。
近年来,雨花经开区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加快淘汰落后行业,化解低端产能过剩,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以2020年为例,完成正著智能等12家市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技术改造,顺利实施东相智能、隆深智能、长泰智能等14个市智能制造专项支持项目。同时,推动制造服务化,唐智科技从生产动力机车、高铁地铁、风力发电机等故障诊断系统设备,逐步转向提供大数据运维服务,中南智能联手西门子打造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利用数字双胞胎技术提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推进制造服务化。
▲晓光科技党员示范班组。
依托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平台,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中南智能牵头联合研发的高端振镜“卡脖子”项目,成功入选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晓光模具研发的超高强度钢智能成型项目属国内第一家;比亚迪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部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问题;申亿五金解决了工程机械核心部位的关键连接件超大规模螺栓和销轴问题等。
2019年,雨花经开区在全省省级园区中率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建设智慧园区的若干意见》,设立1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打造智慧工厂、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9个应用场景,力争形成15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3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15个以上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一二三三五,党建来引领
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产业一线,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雨花经开区党工委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探索、推广“一二三三五”党建工作法,将支部建在产业上,能人聚在产业上、党员示范在产业上、经济发展在产业上,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即一个理念:园区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就认这个理·永远跟党走”理论微宣讲走进大族激光生产车间。
“二”即两个方向:一是抓好党员的发展。坚持“三个三分之一”党员发展原则,即1/3来自管理人才,1/3来自专业人才,1/3来自一线工人,积极发挥党组织与企业人才之间的纽带作用,把优秀的业务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二是抓好党组织的拓展。在非公企业,着力推动非公党建拓展,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建立了2个产业链党支部、3个园中园党总支,成立了10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
“三”即三个围绕:
一是围绕发展抓党建,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派驻党建指导员对园区非公党组织采取网格化片区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及时成立党组织,没有党组织的非公党员能够及时找到党组织。园区结合“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创新推行“支部建在链上”,在全市率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党支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链党支部,两条产业链党支部覆盖80%以上龙头企业。
二是围绕服务抓党建,以问题为导向,以党建引领服务,设立党员示范岗,围绕融资、手续、政策、信息、科技等,持续推进“驻企联络员”联点服务,推动解决一批企业、群众关注的用工、用资、用地、用料等问题。去年疫情期间,园区组建党员突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帮助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深入湖北、温州等地,运输原材料,长沙比亚迪成为疫情期间该集团唯一一家整机厂没有停工的企业。
三是围绕人才抓党建,把人才视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素,紧紧依靠非公企业党组织,构建了设计产业园“青年创客平台”、晓光模具“工匠学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科学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脱颖而出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即三种精神:培养和弘扬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勇于挑战的科学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锤炼初心使命。
“五”即五个工程:推进“支部建在链上”工程强产业,推进“微笑挂在脸上”工程优服务,推进“有困难找党员”工程解民忧,推进“评先评优”工程增动力,推进“特色教育”工程强素质。
……
经过多年发展,雨花经开区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202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10亿元,同比增长11%;全口径税收38.69亿,同比增长19.97%。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7.4%。连续五年税收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呈现量增质更优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今年,雨花经开区提出实施“1133工程”,“1”即瞄准一个目标,奋战三年迈入千亿级园区行列;“1”即引进和培育1000名专业人才,精准实施136计划(包括10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工程师人才、600名工匠技能型人才);“3”即抓好30个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3”即抓好“三位一体”空间布局,以雨花经开区为本体,以湘潭、株洲飞地园区为两翼,着力打造三个高地,在“五好园区”大竞赛中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