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摇篮”,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不断为湖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日,记者走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访红色热土湖南的产业硬实力。
突破技术难关 长沙打造科创高地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重要策源地,长沙遍布红色印记,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第一师范、清水塘……被称作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长沙工业也十分发达,是著名的工程机械之都。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长沙有4家企业上榜。
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提到的一项重要的科技新突破——“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
这个最大直径盾构机就是由位于长沙的铁建重工制造的。其最大开挖直径16.07米,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用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穿山甲”。
近年来,铁建重工以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精神,差异化科技创新路径,聚焦攻克了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以掘进机为代表的隧道施工装备实现了从依赖进口、替代进口到出口海外的大逆转。
长沙另一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山河智能,更将“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挂在生产车间里。该工厂的机械化程度高,机械臂、自动化流水线运行快速流畅,生产速度令人惊叹。
日前,在山河智能中挖总装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刚刚下线的挖掘机进行出厂前的系列检查。“大概每隔20分钟,山河智能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山河智能党委书记吴文伟介绍。
目前,越来越多的“长沙造”工程机械产品发往全球,长沙已是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
湖南正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为湖南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长沙县十分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湖南省十大科技创新项目,有五个在该县。长沙市委常委、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说:“长沙县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关键是揭榜挂帅,对关键的硬科技进行攻关。”
产业集群裂变 “动力株洲”驶向世界
株洲茶陵县是中国土地革命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将支部建在连上、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株洲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建成了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建立了行业唯一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
前不久,中国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该双层动车组的核心动力装备来自相隔不远的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750V电压等级的大功率紧凑型牵引电机是中国首次研制。
作为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产研发基地,株洲目前已集聚了300多家轨道交通产业企业,形成了全球相对最完备的集轨道交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27%,居全球第一。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时速400公里的永磁牵引电机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此问世。
坚持创新发展,使株洲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340多个“第一”: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块硬质合金……
近年来,株洲不断强化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今年一季度,株洲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16.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达48%。电子计算机整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长达两倍以上。
“链式”蜕变 湘潭瞄准新能源机遇
提到湘潭,很多人第一印象是伟人故里。其实,这里还有湖南省产能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吉利汽车湘潭生产基地。据统计,中国每卖出53台自主品牌轿车,就有1台是湘潭吉利造。
日前,在吉利汽车湘潭基地生产车间,焕新升级的缤越有序组装。凭借产品硬核实力和精准定位,吉利缤越长期跻身小型SUV市场前三,并陆续登陆菲律宾、科威特、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车。湘潭吉利也成为湖南省首家汽车出口规模企业。
湘潭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引链、强链、延链、补链”,德国舍弗勒、加拿大麦格纳、墨西哥克康等世界500强,桑顿新能源、地通、屹丰、通瑞、拓普等70余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聚集湘潭,形成了整车、关键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关联企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
当下,汽车制造业不仅成为湘潭工业的重要支柱,还是该市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2020年,湘潭市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亿元人民币,地通、屹丰、舍弗勒等企业逆势而上,逐步成为长株潭地区强势零部件配套企业。随着吉利新能源新SUV项目等一批大项目落地、投产,湘潭汽车及零部件的“千亿级”目标已指日可待。
今年4月,湘潭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中翰联投(深圳)技术有限公司举行新能源项目商务洽谈会暨合作意向协议签约仪式,三方就新能源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合作达成初步共识。
通过商务洽谈,三方将开展深度合作,紧抓新能源电动汽车全产业链“爆发式增长临界点”发展契机和国企混合制改革政策红利,合力打造“互联网+充电桩新模式+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全力以赴打造一流企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