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科教强省出新招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不出省就读上好大学

时间:2017-06-10

科教强省出新招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不出省就读上好大学

到底是选择“985”“211”这样的好大学,还是选择自己心仪的好专业?这恐怕是许多高考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都面临过的两难选择。长沙市民赵先生的儿子正在读高一,学习成绩挺不错的。早在3年前,他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儿子上一所好大学、读一个好专业、有一个好前程。但是最近,赵先生却没那么忧虑了。因为,自国家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大幕,选择学校还是专业,已经不再是那么值得纠结的问题了。

赵先生从“琢磨”“忧虑”到不怎么“琢磨”“忧虑”,充分体现了“双一流”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和幸福感的提升。“双一流”建设,意味着中国高校将打破过去“985”“211”的身份壁垒,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孩子也将有更多机会读上心仪的学校和喜欢的专业。为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省在2017年2月正式印发《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着力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新目标,吹响了我省高等教育迈向“双一流”的冲锋号角。那么,我省具体将如何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呢?

其一,把好 “舵”,紧扣三大目标

大海中的船舶,没有舵手,就随时可能失去方向。我省“双一流”建设要做到有的放矢、彰显实效,就必须把好“舵”,牢牢把住发展的方向。为此,我省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按照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推动一批高校稳步进入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一流行列,力争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具体而言,2020年是我省“双一流”建设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要有40个左右的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45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10%、50个左右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5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的前列。在此基础上,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5所学院进入国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6所高职学院进入国内一流高职学院行列。而2030年和2050年的目标则是引导性的目标,力求在前期发展基础上,排名稳步推进,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稳步推进和提升的进程中有一个关键词――动态竞争。也就是说,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搞“身份固化”,不搞“一考定终身”,学校进了“双一流”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安全库”,而是会引用第三方评价,充分发挥“绩效杠杆”的作用,实行动态调整,开展良性竞争,每5年进行一轮新的洗牌,优者胜出、劣者淘汰。这也意味着,我省的“双一流”建设,不是先定学校,而是先建设一流学科;创建结果也不是由官方认定,而是一流学科达到什么数量和层次,自然就成为什么样的大学。在这种建设目标和思路的指引下,我省将有望推进一批优势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或全国一流行列,推动少数高校进入世界一流、一些高校进入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一流行列。

其二,划好“桨”,实施六大计划

方向定好了,还得靠奋力划桨,才能快速推动船舶航行。从目前各地的教育资源来看,我省“211”高校仅4所,而北京高达26所,江苏、上海、陕西、湖北、四川则分别为11、10、8、7、5所,均在湖南之上。在“双一流”建设中,我省将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基础条件,部署实施“双一流”建设的领军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学科建设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研究计划、产学研平台计划“六大计划”,用力“划桨”,全面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培育一批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和基础作用,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和湖南经济社会急需的“芙蓉工匠”等技术技能人才;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开发中心,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职教集团)等一系列“组合拳”,因地制宜,有效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其中,学科特色型大学将以“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瞄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特色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国内特色大学”行列的目标进行创建;地方应用型学院将以“应用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瞄准进入“国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的目标进行创建;技术技能型职院将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引领,瞄准进入“国内一流高职学院”行列的目标进行创建。比如,中南大学已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等13个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建设目标就应瞄准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这样的“发力”,就能避免我省“双一流”建设出现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从而呈现出高校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特点,实现乘势而上,甚至后发赶超。

其三,擂好“鼓”,落实四大制度

我们知道,在龙舟比赛中,擂鼓手往往能起到激励人心、统一步调的作用,铿锵有力的鼓声,能让划桨更有力,使航行更快速。当前,“双一流”建设已从理念共识阶段过渡到探索实践阶段,发展中碰到的种种问题,会成为建设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为了保证“双一流”建设取得预期效果,就需要进一步擂好“鼓”,制定好落实发展的种种制度,使得“双一流”建设更有力度、更加快速。《方案》提出,我省“双一流”建设之路的制度保障需要把握4个关键词,即“组织领导、项目规划、经费投入、部门联动”。组织实施好这四大制度,我省“双一流”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推力,“航行”也就更快、更有力。

所谓“组织领导”,就是由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双一流”建设的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等重要事项决策,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在高校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双一流”建设组织机制,把“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所谓“项目规划”,就是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制定全省“双一流”建设的项目方案,明确重点任务,科学规划建设的方式方法,研究制定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政策举措,各高校也要把“双一流”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所谓“经费投入”,就是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高校也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所谓“部门联动”,就是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发改部门要将“双一流”建设纳入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基本建设和重大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将“双一流”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突出绩效导向,推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也是我省高校建设的新机遇。我们相信,只要把《方案》落到实处,我省就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一条具有湖湘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全面提高全省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届时,湖湘子弟不用出省就能读上心仪的大学。

(供稿:省委宣传部 执笔:马纯红)

■链接

湖南今年投入14.8亿元

建“双一流”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创新性政策。据省教育厅公布的2017年部门预算,我省今年在“双一流”建设方面的投入高达14.8亿元。

根据我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到2020年,湖南省将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

按省教育厅的部署,未来我省高校的重点建设将向学科倾斜,不先定学校,而是先建设一流学科。我省“双一流”建设不会“身份固化”,不搞“一考定终身”,将进行五年一轮的洗牌,筛选标准是绩效评价。这意味着,我省“双一流” 建设专项经费将不会按学校论资排辈,谁有一流学科,谁将取得先机。

  • 上一篇:新湖南・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 下一篇:砥砺奋进的五年丨把政务服务的“门”开到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