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一大早,红岗子乡八家子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和矫健的秧歌舞,红岗子乡第四届农民文化节暨文明之星发布会开始了。
此次活动,是第四届吉林省农民文化节白城市系列活动之一。从7月5日到9月末,省委宣传部等省直部门,以“喜迎党的十九大、建设幸福美好吉林”为主题,围绕送文化、种文化、评先选优、展览展示、文化扶贫、文艺大赛六个方面,安排了40余项活动,各市(州)、县(市、区)将举办1000余项活动,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
精准扶贫,补齐短板,是吉林省文化扶贫的基本原则。为此,全省上下齐动员,拨付资金,举措有力,实施到位,有力促进了全省农村文化面貌的改观。
夯实文化阵地 构筑“精神家园”
“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真是太好了!”村民们纷纷说。随着活动不断进行,一个个精彩节目接连呈现,现场气氛越发热烈,村民们的喝彩声不断,掌声时时响起。而最受村民们欢迎的,莫过于村里文艺骨干自编自导的节目。
“这些文艺骨干自编自导的节目,说的唱的都是老百姓身边自己的事情,所以村民们都愿意看。”红岗子乡党委副书记汤溯对记者说,“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做到志智双扶,乡镇重点加强了队伍建设,乡镇党委作为示范点建设的主体和责任人,负责示范点活动规则的制定、活动项目的审核、活动氛围的营造,确定一名分管宣传文化副职为主要责任人、包村干部、宣传委员以及文化站长为管理责任人,确保各项活动导向正确。同时,要求村委会派1名兼职人员负责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组织和设施管理,做到设备登记造册,制度制版上墙,责任落实到人,活动落实到户。对于农民骨干管队伍,乡镇大力倡导农民自建文化大院、自办图书室、自办演出队伍建设,发挥农民文艺骨干作用,实现村级文化队伍的充分自治。年初以来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3支,选派村文化大院的文艺骨干到市里进行学习培训4次,为村文化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为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17年底,白城市将实现贫困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贫困村建成一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达到贫困村有文化大院、有文化室、有农家书屋、有文体广场的目标;开展农民广场舞、农民歌手大赛等乡村“五个一”和城市“四个一大赛”活动,达到全年送戏下乡400场、送电影下乡10000场,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村每月放映电影一场,进而在城乡广泛形成乡村广场舞、农民自办小剧团展演等文化扶贫活动与城市原创精品文艺赛事在文化扶贫舞台广泛开展的良好态势。
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精神脱贫”
“年底村里就要再进行‘模范家庭’的评比了,最近正忙着前期的准备。” 通榆县乌兰花镇乌兰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对记者说。为鼓励村民弘扬传统美德,为人质朴向善,尊老爱幼,勤劳致富,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组织一次“模范家庭”评比表彰,同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决定自2016年始每年年度组织一次“模范家庭”评比表彰,并制定出台了活动的实施意见,对评比条件、内容、方法等都做了具体明确。
如今,一块块闪亮的奖牌挂嵌在模范家庭的临街大门上,已然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们的衣着、庭院逐渐干净了,举止讲究了。在乌兰花村、春阳村以及附近的陆家、迷仁等村,赌博、酗酒、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的少了,邻里友善,奋发有为、勤劳致富的多了。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而“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共同推崇的核心内容。洮南市凝聚崇德向善力量,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发起“日行一善”全民公益活动,活动如同打开了全城百姓内心善的源泉,从各级领导到域内外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从96岁的老党员到3岁的孩童都在坚持日行一善,人心向上向善蔚然成风。
“自2016年6月8日启动到今年8月初,一天一元钱已经累计80万元;177名重度贫困家庭学生中有101名被结对资助,资助总额为29.4万元,如果全部兑现承诺,资金总额是325万元;一次性不限额捐款147.1万元,其中,有360多人次的贫困学生被一次性资助,总额23.6万元。同时,我们已经连续两个学期给孩子们兜底发放了助学金,累计29.91万元。” 洮南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金玲介绍说。
发展文化产业 凝聚“精神力量”
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却被贫困包围,为解决这种“富饶的贫困”的问题,近年来,白城市镇赉县依托其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取得了成效。
“镇赉纯天然生长的柳条、蒲草遍地皆是,这里还保持着柳编的传统,柳编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我们利用柳编不需重体力劳动、老幼皆宜等特点,重点帮扶不能外出务工的老弱病残及妇女群体,让他们在农活之余坐在家中编织,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镇赉县博艺柳编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提勇对记者介绍说,“在‘公司+贫困户’扶贫模式下,一名贫困群众一天能编织产品15-40件,日计件工资可达40-90元。目前,我公司已与东屏镇格力吐等3个乡镇15个村的村民签订了常年生产加工合同,直接带动贫困人口600多人,人均月增收1000-2500元。”
走进镇赉博艺柳编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简称“镇赉博艺柳编”),忙碌的师傅们熟练地编织着,一只提篮,视其繁简,只需1-2个小时,便制作完成。除此之外,不同花色和款式的套用更是出神入化——数尾蒲草或是柳条,经过工人的构思、随着指尖舞动,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的手工艺品。
镇赉博艺柳编的传统编织技艺被列为吉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被评为吉林省民营文化企业十强、2014年获得中国白鹤之乡优秀旅游产品奖。公司先后获得了吉林省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妇女再就业实践培训基地、单亲贫困母亲创业基地、巧姐手工艺培训基地、省级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省级老字号企业等荣誉。
如今,镇赉博艺柳编产品远销英、法、德、美、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出口创汇达到260万美元。现有加工基地、柳条基地、芦苇基地等20个,总面积2000亩,年产原材料3500吨。
我省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内涵,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帮扶群众脱贫致富,为我省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吉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星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