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2017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主办,瞭望东方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长春第十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论坛上,长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路作了题为“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幸福长春升级版”的演讲。
在演讲中,王路代表长春市委、市政府和753万长春人民,感谢组委会第10次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殊荣颁给长春。他表示,这既是对长春市民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也是对长春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的高度提升。长春市百姓的幸福感之所以比较高,与市委、市政府十多年来持之以恒改善民生是密不可分的。
王路讲话全文如下:
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幸福长春升级版
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北京,共同参加“2017中国幸福城市论坛”。首先,我代表长春市委、市政府和753万长春人民,感谢组委会第10次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殊荣颁给长春,这既是对长春市民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也是对长春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的高度提升。长春市百姓的幸福感之所以比较高,与市委、市政府十多年来持之以恒改善民生是密不可分的。
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07年起,长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出台1部行动计划,下辖15个县(市)区、开发区也都出台各自的行动计划。截至目前,仅市本级层面就已累计为百姓办了961件民生实事。以今年为例,市本级承办的100件民生实事,投资规模达到447亿元、当期财政投入41亿元,投资强度和投入力度都是空前的。从去年起,我们还连续两年出台了旨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暖流计划》,专项投入35亿元,约1500万人次从中受益,累计实现增收61亿多元。为方便查询和执行,我们每年都会编制一份《惠民政策清单》,在媒体和网络公布,让群众一目了然。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围绕生存性民生,建立起了一个富有长春特色的大救助体系,即针对低收入家庭、特殊群体和受灾人员,统筹实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司法和临时救援、结对帮扶的“3+8”救助援助模式,基本织牢织密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保障网,坚决防止了民生领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
围绕发展性民生,在城市建设上,自去年以来,全面实施了“城市双修工程”,分别投资267亿元、343亿元,开展了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和长春市的母亲河——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对城市三环以内老旧小区、街路环境、城市立面、绿化美化等进行全方位改造,对全市水系进行了包括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安全强化、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的全方位治理,全市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快。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实施了“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目前,全市1900余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企业和群众只要进一次门、上一张网就能办成事、办多件事,得到了企业和群众广泛拥护。
围绕安全性民生,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行“公安夜巡”,坚持全天候屯警街面、动态巡逻,百姓安全感日益增强。在2016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中,长春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
三是坚持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围绕构建“党委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单位组织实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体群众共建共享”的大民生工作格局,我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开发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民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民情搜集、计划编制、任务实施、考评奖惩、信息宣传等各项民生工作;建立了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对救助申请实施“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同时,坚持敞口做民生,通过开办长春民生网、开通长春民生直播间、扩容市长公开电话、推行局长接待日制度等多种方式,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困难,确保民生事项决策和实施与广大群众“零距离”。
回顾幸福长春的建设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捷径可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强力推动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二是要把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保基本、强基础、补短板,在坚决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围绕释放和提升百姓消费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民生计划和政策,充分发挥好民生改善对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放大效应,不断增强民生改善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四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幸福城市建设中来,实现全体群众的幸福“大合唱”。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春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有效保障和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幸福长春建设的品质和水平。
谢谢大家!
吉网 吉刻APP记者 王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