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村应急指挥、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12月6日,吉林省和龙市南坪镇高岭村广场的LED大屏幕上,随着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凯、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董柏超、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郝圣亮、省发改委社会处稽查组长张万钟、省财政厅文资办主任张静波、延边州政府副秘书长陈阳共同按下大屏幕上的手印,我省176个行政村在地图上同时闪亮,这标志着我省“村村响”广播设备正式投入使用,176个行政村“大喇叭”开始“发声”了。
久违的广播声回来了,也唱响了我省广播电视惠民工程的新乐章。
广播“村村响”项目主要实现三个功能:一是行政村向所辖村屯进行政务广播或转播广播节目;二是可通过电话、短信播发信息;三是在应急广播平台的控制下实现应急广播功能。系统兼容多种覆盖网络,可管可控,使用方便,能够充分发挥广播在农村地区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优势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在紧急状态下还具有应急预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防灾减灾等重要功能。
自2017年4月起,我省启动了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截至目前,我省首批176个行政村的“村村响”设备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到今年底,全省将实现538个行政村的“村村响”设备全覆盖。
满足百姓需要强势推动
近年来,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省大力建设广播电视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城乡均等化服务,不仅让广大农村响起了“大喇叭”声,还完成了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及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卫星接收覆盖户户通建设、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覆盖、加强县级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
从2013年开始,国家和省投资1.51亿元,对79个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几十年不通车的高山台站通了水泥路,多年靠雨水作为生活用水的台站有了新水井。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机房在山林间拔地而起,广播电视无线信号发射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借助政策东风推进建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实施了以地面数字电视建设、贫困县提升制播能力建设、“村村响”广播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为代表的一系列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2015年,我国全面展开中央台节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作。借助国家建设的东风,我省同步启动了省市县三级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建设,国家和省投资2.19亿元。从以前通过无线只能收看到几套模拟电视节目到现在已经具备免费收看到21套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吉林百姓可看的节目有了巨大变化。这比国家提出的15套节目标准还要多出6套,我省建设进度已走在全国前列。
“现在电视图像特别清楚,跟真人似的,而且可看的台也多了。”72岁的智仁哲大爷对记者说。
2017年,在原有全省覆盖283819户的基础上,又对31980户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预计年底前完成。届时,全省所有“村村通”“户户通”用户都能通过直播卫星免费收听到44套广播节目,收看到58套电视节目。
累计投资3亿多元用于朝文广播电视建设,让少数民族地区收听收看到更加丰富的本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已建成的广播电视节目译制中心和发射台每年共投入1700多万元,分别用于朝鲜语广播电视节目译制、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设施更新改造。
文化脱贫实现“精神富有”
“‘村村响’在文化惠民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宣传工作、处理应急事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可以说,‘村村响’的‘大喇叭’为广大农民群众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大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先后完成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等一系列科技惠民助民工程,让广大百姓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切实把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姜妍介绍说。
扶贫先扶智,如何让贫困群众在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富”起来,一直是我省文化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国家及我省已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来提升全省22个贫困县广播电视台的制播能力。现在,这些地区生产制作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与以前相比大大提升,部分地区还建成了先进的高清虚拟演播室,广大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清晰逼真的电视画面。
今后,我省将继续扩大地面数字电视覆盖范围,让更多吉林百姓收看到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十三五”期间,我省所有具备建设条件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将更新改造完毕;“十三五”前期,基本完成我省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建设;在有线覆盖方面,大力建设吉林省农村广电光纤户户通工程,2017年至2019年,实现省内50个县(市、区)周边669个乡镇村屯100%光纤通达。届时,全省有线电视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收看70套以上电视节目、收听18套以上广播节目。
吉网吉刻APP 记者 刘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