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伊通河的河道内铺满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水源地,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邋遢的“城市后院”。经过近两年的综合治理,这个北方寒地干旱城市水生态治理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质明显改善。
据了解。伊通河全长342.5公里。其中,长春城区段长48.82公里。历史上,由于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水库的修建、沿河两岸开发建设强度的加大,伊通河流量一度大为减少。
从1986年开始,拯救长春母亲河的行动已经持续了30余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伊通河污染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治,综合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随着环保生态理念的深入,国家陆续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这为河流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2016年,长春市组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推动伊通河综合治理。具体计划是,2016年稳定方案,启动征拆,形成绿道;2017年中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8年基本完成串湖、东新开河主体工程;2019年完成新凯河、南南北北段、农安德惠段治理工程。
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期综合协调组主任马俊向记者介绍,两年来,伊通河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中段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截至2017年末,已累计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115项,总投资364.5亿元。
据介绍,经过两年水污染治理,在伊通河清理垃圾14.6万立方米,河流中段水质明显改善。流经长春市区的伊通河南段南溪湿地公园看到,河道焕然一新,昔日的城市泄洪道已被打造成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
据悉,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接下来的工作是努力把伊通河风光带建设成为展示长春历史和城市特色的文化走廊。并计划在伊通河月亮岛上建设‘城市之源’广场,通过艺术化的方式系统呈现长春二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吉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