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也不乏有“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但是毋庸讳言,我国国民素质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如衣冠不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排队加塞、大声喧哗、“碰瓷”等道德缺失、文明失范的行为现象时有发生。也有很多出境游的中国游客,不遵守当地社会秩序,在世界上造成不良影响。“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等事件和话题,不断引发公众对于公序良俗的激烈讨论。这种经济飞速发展和国人素质低下的反差,成为国计民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最能从行为和举止中体现。修身是社会达到理想状态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修者,修饰、修理、整治也”。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郭乃硕建议开展普及修身教育,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重塑礼仪之邦形象,奠定良好基础。
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修身教育。设置专门的修身课程,对学生仪表形态、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社会生活、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进行教育规范,从“立志”“惜时”“宽容”“感恩”等方面,强化学生文明修养,奠定完整礼仪规范和优秀传统美德的人生基础。近年来,贵州省教育厅组织制定“修身课”;北京市教委设置了思想情感、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学习求知、生活卫生、健康安全、勤俭环保、志愿服务8个维度的具体目标;社会上也兴起国学热,学习《论语》《弟子规》等传统课程,我们可以从中加以学习和借鉴。
修身课“讲在课内,行在课外”,要延伸到家庭、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达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平台、各种户外户内标语广告,宣传修身礼仪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加大琴棋书画诗曲茶等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生动具体的活动,广泛开展修身礼仪培训,具象普及、培训、提高国民文明素养。
补充完善对成人的修身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让成年人率先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甚至要进行出境前的相关培训,杜绝“丑陋的中国人”出现在国外。使得中国梦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重塑“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吉网吉刻APP特派北京记者 王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