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湖清波荡漾,这是无锡百姓的共同心愿。
今年已是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爆发后的第十个年头
在全市各方面共同努力下,
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逐年好转、好于全太湖水质。
但是受去年暖冬和今年春天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等因素影响,今年太湖蓝藻水华较往年时间提前、频次增多,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高温日较常年偏多,太湖安全度夏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今年蓝藻来势汹汹,其发生和大规模集聚时间分别为3月中旬和5月上旬,均较去年提前了1个月。一场蓝藻打捞“攻坚战”正在太湖沿线展开。至昨日,全市已打捞蓝藻58.74万吨,是2016年同期的3.53倍。
关于太湖蓝藻,你知道多少?
小布继续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大家好,也许你们不想看见我,但是我还是必须要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是一类最古老、最原始的藻类植物,大约出现在距今33-35亿年前,在地球几乎还是绝对无氧环境下,第一个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先驱生物。可以说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蓝藻,才有其它生物,才有了人类。
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太湖的蓝藻?
健康的湖泊都有蓝藻,只是被污染后(富营养化),蓝藻过多形成优势种群才会暴发(形成蓝藻水华)。日本琵琶湖的治理,花了30余年,投入了180亿美元,湖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即使这样现在夏季在琵琶湖的湖湾仍会发现一些蓝藻。北美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2014年8月份也出现了蓝藻大面积暴发。太湖2007年蓝藻大面积暴发后,经过十年高强度投入、大规模治理后,湖体水质明显改善,但是太湖藻型湖泊的生境条件还未根本改变,湖泊生态系统仍较脆弱,蓝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太湖富营养化,仍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
太湖治理的目标不是消灭蓝藻!蓝藻远早于人类出现,可能也会晚于人类灭亡。太湖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污染入湖量,促进湖体水质和富营养化水平持续改善,恢复湖泊良性生态系统。国家明确太湖治理近期目标是“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治理蓝藻暴发最直接和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大规模打捞!
打捞蓝藻可以直接清除水体中的蓝藻及其所含的氮、磷和有机物,有效消减蓝藻种源种群数量,减慢蓝藻生长繁殖速度,减轻蓝藻暴发程度。
我市于4月1日就全面启动了太湖安全度夏工作,全市81个固定打捞点、56支专业打捞队伍、160余艘机械化打捞运输船只迅速进入应战状态。
市蓝藻办人士介绍,我市沿湖都基本实现了蓝藻机械化打捞,但仍需打捞人员清理水中杂物、拉围网促使蓝藻集聚来提高打捞效率,必要时也要进行人工打捞。“为有效应对藻草共生情况,今年还将在原有1000多名打捞人员之外增配打捞力量。”市蓝藻办人士说,因为要抢在5月底结束湖区水草打捞,使蓝藻在六七月高温时减少集聚的媒介,而蓝藻打捞又要做到日产日清。本月,仅马山街道就增加了群众、武警等300多名应急打捞人员,以机械化和人工打捞相结合的方式突击打捞水草。
14座藻水分离站满负荷运转
为应对后期高温下蓝藻可能大量集聚甚至死亡、仅凭现有设施可能难以及时全面应对的不利局面,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急事急办,加紧增设打捞和湖泛应急处置等设备。
为应对后续水草打捞,我市还将采购水草打捞船。市蓝藻办人士介绍,这样的船一小时可打捞水草10余吨,是人工打捞量的15倍左右,“像今年的藻草共生情况,原有的水草打捞设备已难以应付,近日不得不向周边地区借船应对,后期采购正在加紧进行。”
为促进水体流动、避免蓝藻大量集聚,我市还正在加紧采购曝气装置。25日,杨湾、三国城附近水域新设了5台太阳能曝气装置、4台微孔纳米增氧设备、1台大型曝气机、2艘移动增氧船。“仅一台太阳能曝气机一天就能使一亩水面增加溶解氧20公斤—30公斤,水中溶解氧增加了,就可以改善水质,避免水体出现黑臭现象。”市蓝藻办人士介绍。
为及时处理打捞上来的藻水,目前全市14座藻水分离站也呈满负荷运转状态。
无锡作为全省太湖治理的“前沿重阵”,
清淤量占全省的70%,
蓝藻打捞量占全省90%,
治太任务非常繁重。
各地各部门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全力以赴做好太湖应急防控各项工作,
以常抓不懈的决心和态度,
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
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