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前国家毽球队队员、曾获世界杯亚军的扬州高邮男子唐小松,和一群喜欢踢毽子的残疾孩子结了缘。他主动请缨,给这些孩子当起了没有编制、不拿薪水的“志愿教练”,他给这个由聋哑孩子组成的毽球队取名“龙之舞”队。在他眼里,这群特殊孩子也是龙的传人,也有冠军梦,他要为圆孩子们的梦想坚持下去。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25日和26日,记者两次走进高邮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训练场,采访唐小松和他执教的“龙之舞”毽球队。
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毽球教练,因“孝心”回家乡结缘聋哑孩子
记者在高邮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的训练场地里,看到一位身材高挑的中年老师,聚精会神地在场边上“手舞足蹈”地指导着一群聋哑孩子“踢毽子”。他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大声喊着“腿抬高”、“再往上踢高一点”等话语,可几个小队员还是跟不上节奏,他倒不急不躁,打手势示意他们先停下,自己再重新示范、指导,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陪同采访的荷花塘特校校长刘春生告诉记者,这位耐心教孩子们“踢毽子”的老师,是前国家毽球队队员、曾荣获毽球世界杯亚军的唐小松。
生活中的唐小松爱唱爱笑,性格随和风趣。但球场上的他,球风凌厉。高邮是全国闻名的“毽球之乡”,1993年,15岁的他代表高邮队参加全国比赛。1995年开始挑大梁,连续4年获得全国中学生锦标赛冠军,99年荣获世界杯亚军。
退役后,他受聘于广州市建筑集团,同时在华南农业大学当毽球教练。后来因为年迈的父母身体状况不太好,孝顺的他,辞职回到老家高邮,边照顾父母,边做电脑生意。
去年秋季,他带着5岁的儿子在体育馆玩,看到一群来自高邮荷花塘特校的聋哑孩子在操场上踢毽子。这些孩子和健全孩子不太一样,但对于毽子、对于踢好毽子,表现得一点也不比健全孩子差。唐小松被打动了,他丢下儿子,跟身边的特校老师要了一只毽球,当场示范起来。孩子们被他踢出的各种花样迷住了。他们一边鼓掌,一边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表达着开心,并用手语示意:能不能教教他们?
开始像带“外国队”,他认真学手语和孩子们越来越默契
回家后,这些聋哑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总是出现在唐小松的眼前,也成了他的心结:孩子们有热情,也有能力,却没有专业教练,可否建立一支队伍,让这些特殊孩子集中进行毽球训练?
与此同时,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也正为找不到教练烦恼。经过几天的思考,唐小松拨通了刘校长的电话,开门见山:“我是唐小松,听说你们学校的聋哑学生毽球队没有专业教练,如果你们需要,我愿意义务做这个工作。”
去年11月,唐小松正式挂帅特校“龙之舞”毽球队,当起了没编制、没薪水的志愿者,他把特校的舞蹈教室改建成球队训练基地。第一批经过挑选的13名聋哑孩子,开始在这位前世界亚军的带领下,进行系统学习与训练。
在训练场地,唐小松指着身边一位身材高挑的聋哑男孩说:“这个学生看起来瘦弱,但是他悟性高,又肯吃苦,基本功扎实,1分钟单脚可以踢100多个。他现在的水准比起同步参加训练的孩子,已经高出不少。”
唐小松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份开始,自己接受了为13名聋哑孩子训练毽球的任务。初带聋哑孩子,跟带外国队一样。队员听不见,跟他们交流得使出浑身解数,连比划带喊,一遍遍重复。为了能更好的与聋哑孩子沟通,在他的家中,有两本荷花塘特校刘校长送的手语书,他一直认真学习。最初训练的这13名小孩,唐小松是在一名手语老师帮助下进行指导,孩子们也是他的手语指导老师。经过半年的磨合,加之手语学习,他通过比较专业的手势和黑板板书,就可以与孩子们交流了。竖拇指是好,摇头是不好,双手拍大腿是表示“大力一点”……这么一点点找到默契。
感慨于聋哑孩子的刻苦与执着,立志带好这支“特别之队”
唐小松说,他们现在学的都是最为基础的训练,比如马步、单踢等等。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发挥出较高水平。他希望这群孩子在学习中能够慢慢成长,如果能一直努力下去,经过1年的系统训练,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毽球竞标赛”的盘踢、蹦踢、拐踢等单项比赛项目了。
训练休息时间,为了补充能量,学校每天都给孩子们安排一顿蛋糕、面包和酸奶的下午茶,唐小松每次都把自己的那一份作为奖品,送给当天表现好的孩子作为鼓励。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位小男孩搂过他的肩,嘟囔着饿了,然后狼吞虎咽吃起了面包,他乐呵呵“伺候”着,不时还给他们擦擦嘴。
如今,唐小松每天用很多时间教孩子的同时,还要打理着自己的电脑店,照顾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和上幼儿园的儿子。聋哑孩子的刻苦与执着,让他体会尤深,他说:“这是我这辈子带过的第一支残疾人球队,即使将来他们与正常孩子一起打比赛,什么奖项都没获得,但看到他们和健全人一样享受运动带来的酸甜苦辣,再苦再累也值了。这支球队叫做‘龙之舞’,孩子们,你们也是龙的传人,也有冠军梦,我要为圆你们的梦想拼下去!”通讯员方晓晴 交汇点记者 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