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某兰被江苏省灌南县救助站工作人员送回家里时,家人简直不敢相信,失踪两年、患有抑郁症的刘某兰还能活着回来!两年前,流浪街头的刘某兰被灌南县救助站救助,通过整整两年时间的治疗,刘某兰最后恢复记忆,找到了回家的路。
近年来,灌南县创新流浪者救助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将救助管理站与医疗资源进行结合,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行医养融合式的“救治+救助”模式,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者在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待其好转后再接到安置点生活。2014年以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流浪乞讨人员累计达184人次,其中有35名流浪精神病患者通过治疗,与家人团聚。2015年,灌南县救助站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
流浪精神病患者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而救助站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救助后,又因此类对象无法表述身份及自己的家庭住址,通知家属接回返乡和安置都存在许多困难。为此,2013年,灌南县救助站和灌南县精神病人福利院签订合作协议,救助站向精神病人福利院购买医疗服务。协议使双方职责清晰明了,救助效果明显。记者在这份协议上看到,小到吃、喝、住、个人卫生、健康检查,大到生病治疗、人身安全、寻亲返乡,都一一考虑周全。
每当有新的救助对象送到救助站来,工作人员首先为他们搞好个人卫生,然后将他们送到一墙之隔的县精神病人福利院进行常规检查。没有精神疾病的,接回救助站安置点,有精神疾病就留在县精神病人福利院进行针对性治疗。
记者看到,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救助站的安置点,这些寄养人员都得到了专业而科学的护理。“安置点的各重要场所都有监控设备,救助站对安置点实施监控,安置点本身也对自己救助对象的吃饭、睡觉及活动场所实施监控。”正通过监控设备观测安置点活动区域的救助站工作人员指着窗外告诉记者:“站在办公室任何一个后窗,安置点内的情况都一目了然。每天站里工作人员都会通过实地巡视、监控巡视等方式全面了解救助对象的生活情况并及时记录在案。”
为确保救助对象得到科学人道的治疗与精心温暖的照顾,灌南县民政局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对医院的服务进行监管。县民政局局长唐学军说,这种将医疗融入救助,由医院及专业护理人员参与救助的“救治+救助”的工作方式,使得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未成年人、街头危重病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更为及时有效。“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将医疗融入救助,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亲情般的照顾让流浪乞讨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帮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唐学军说。
“家里人都很着急,他失踪走失1年多,我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真没想到他还能回来,感谢你们!”当患有精神病的流浪者汪某辉得到救助站的精心治疗后被送回家,家人对该县救助站一年来的悉心照顾与呵护感激不尽。
“每当救助对象与家人相聚,尤其是一些精神病患经过专业治疗与科学护理恢复神智与家人相聚,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该县救助站站长陈壮说,通过救助和医疗无缝衔接,让流浪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得到社会的关爱,既是对这些家庭负责,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