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到98%以上,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8座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不低于65万吨/日……”近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实施意见》,这份以8个大项,37个细分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清单,成为苏州“治水”新纲领。
“作为‘东方水城’,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回答好人与水自然和谐发展的命题,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国荣认为,问题关键在水里,根治在岸上,首先要治理的便是城乡生活污水。未来三年内,苏州通过系统化思维,全面开启“网、厂、湿一根轴,水、气、泥一盘棋,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一条线,市、县、镇、村一张网”的治理新模式,满足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美好需要的要求。
6年投入200亿元
补齐城乡污水治理“短板”
“真没想到,一片生态公园就把村里的环境变得这么干净。”昆山市巴城镇武神潭村俞潜生回忆,“以前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不是流进附近的河道,就是集中到自家挖的污水池中自然蒸发。一阵风吹来,在家都能闻到异味。随着去年村里兴建了污水处理站,排污管通到家中,闻不到臭味,蚊子也少了。”
这座如生态公园的污水处理站和清澈的武神潭村河水与乡间整洁的道路、老百姓的楼房相映成一幅绝佳的田园风光图,并已经成为昆山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期项目中的卜家堰示范点。武神潭村彻底告别污水靠“乱排”“蒸发”处理历史的背后是苏州对城乡污水治理的“大手笔”。
苏州因水而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大,已然成为制约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为了把“东方水城”的招牌擦得更亮,苏州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索一直处在“进行时”:早在2005年,苏州就启动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到2014年陆续有2383个村完成治理,服务农户约23.4万户。2015年,苏州更是“大笔一挥”,投资100亿元,在全域启动农村生活污水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市累计治理村庄4792个,惠及近30万农户,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80%。
“虽然苏州城乡污水治理取得明显的成绩,但还存在厂网布局不合理,减排效益不明显等问题。”苏州市水利局城镇排水处处长刘大成介绍,新推出的三年行动计划便是“接棒”上一治理周期,将苏州城乡污水治理工作系统化地推进下去。未来三年内,苏州将再投资100亿元,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8座以上,现有93座污水厂达到苏州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建设污水收集输送管网2000公里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90%以上,太湖一级保护区和阳澄湖一二级保护区、重点国考断面关联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
建设“零直排区”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河中”
每当霓虹初上,苏州“吃货”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学士街,临窗而坐,享受美食。就在窗外,清澈的学士河与两边的粉墙黛瓦,勾勒出现代“姑苏繁华图”中的美景。然而,在去年此时,这里还是另一番情景:3.2公里长的河道旁,从房子中“伸出”许多排水口,大量餐厨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不时散发出恶臭味,大大小小的饭店在刺激食客味蕾的同时,也刺痛了旁边的学士河。
从去年开始,苏州水利部门对学士河沿线320处直排点进行入户调查和设计方案对接。今年4月初,苏州启动学士河沿河直排点整治,通过对沿河的96户商家、60户居民进行入户改造的方式,将原排入河道排污口从商户或居民内部改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同时将排污口进行封堵,目前已经完成全部直排点整治,并铺设管道3300米。“挨家挨户进行改造,还不要我们花一分钱,污水排走了,学士河也变清了。”家住施林巷49号的徐阿姨竖起了大拇指。
学士河只是中心城区沿河直排点整治工程的一个缩影。“在4.3平方公里的平江历史片区范围内河道水系发达,沿河建筑众多,直排点面广量大,严重影响河道水质。”苏州市供排水管理处监管科负责人王晓梁介绍,从2016年中心区沿河直排点整治工程开始后,水利局和姑苏区各部门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进行摸排,发现46条河道存在1743处沿河污水直排点,并制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今年年底将完成平江历史片区零直排区建设。
“通过建设零直排区,实现污水的应收尽收,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河中,使水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刘大成说,到2020年底,苏州将全面完成居民区阳台和车库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城镇建成区基本消灭雨水排口非雨出流和直排点,在太湖,长江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岸线外3公里范围内和平江历史片区完成零直排区建设。
信息化布局
全面排查地下“毛细血管”
“污水治理要有四个关键的点,源头、输送、处理以及提标,其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负责输送的市政污水管网系统。”王国荣说,在新的三年计划中,确保地下“毛细血管”安全稳定将是高质量推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的关键一环。
苏州1.18万公里的污水输送管网,大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如此大体量的输水管网,由于建设年代的不同,以及建设管理,维护不到位等原因,存在错接漏接、断裂老化、漏水等问题。“从2015年开始,苏州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市政污水管网的功能性与结构性检查,但并不能实现管网的渗漏监测。”王晓梁有数据为证,经过排查,在不下雨时平江历史片区内管网的平均渗透率在30%左右。今年年初,通过人为抬高地下水位,利用微型探头和机器人的方式监测是否存在渗漏检测,并借助紫外线原位原装进行修复,今年年初北园新村的管网渗透率降低到5%以下。
地下管网的“年龄”不同,材质不同,应对的措施自然也不相同。在新的三年规划中,苏州将对市政污水管网进行再一次功能性与结构性检查,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将检查结果汇编成“档案”,纳入管网GIS信息化系统管理。同时,全面排查管网堵塞、错接、破损、渗漏等问题,对相关问题采取对应的修复措施,确保输送系统完整完好,大幅度减少外水进入量和污水外渗。此外,维护工作更要做到“前面”,推进日常养护进小区、进农村,督促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网养护,实现管网养护全覆盖。
韩雷 李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