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奋斗中国梦】“小目标”引路, 油务工变大国工匠

时间:2018-11-04

他是连续两届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也是两届总计83名委员中唯一不是学化学的委员。

他没有真正上过大学,却曾被江苏计量科学研究院聘为博士后出站论文答辩的5名评审专家之一。

他叫朱洪斌,是一名普通油务员,也是首届江苏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众多荣誉的获得者。

朱洪斌从事电力用油、用气检测已有30年。这30年,他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他告诉记者:“正是这一个个小目标,让我努力进步、不断创新。”

朱洪斌正在配置标准油资料图

白天跟着师父学,夜里泡实验室自学

1988年,学习微型计算机的朱洪斌,被分到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化学室工作。虽然没有一点化学专业知识,但朱洪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犟脾气”,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年内,弄懂各项仪器操作,学会数据分析。

于是,朱洪斌白天跟着师父认真学,夜里泡在实验室自学。3个月,他就弄懂了实验室大大小小的仪器,半年后在班组业务技能考试中拿下第一名。

实现“当好一名操作工”的小目标后,朱洪斌又树立“成为钻研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他买了厚厚一摞专业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时间,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等专业理论一一啃透,还给同行当起培训老师。

朱洪斌说,自己喜欢把坏的、旧的仪器拆开,看看内部结构,把仪器的工作原理摸透。有一台日本进口的气相色谱仪等温控装置坏了,国内厂家修不了,单位又急等着用。朱洪斌反复研究,最终把仪器修好。因为这件事,当时化学室李主任特批他在工作之余研究单位仪器,并鼓励他说:“拆坏了,责任我来担。”李主任的信任和支持一直激励朱洪斌至今。不满足于做“行家”,要做“创新专家”

成为行家里手后,朱洪斌有一阵暂时失去目标。为了寻找新动力,朱洪斌主动参与各种业务研讨,抓住各种机会接触业内专家,了解学习前沿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最终确立“做自主创新专家”的新目标。

2002年到2004年,朱洪斌的团队连续3年对江苏全省的油色谱分析方法进行普查,发现各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存在差距。即使每年安排技术人员校准各个实验室的仪器,它们的稳定性还是难以保持。朱洪斌团队盯住其中的最核心问题,开展一系列的创新,逐个攻克仪器校准、样品采集、油气检测、数据管控4个环节的技术难关。将油色谱分析在同一实验室内检测的平行误差,由原来的10%降到2%;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误差,由20%降到5%。同时实现对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准确评估,可在故障潜伏阶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故障发生。朱洪斌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就由此而来。

喝药喝出灵感,攻克多年难题

朱洪斌坦言,自主创新的道路不好走,有时长久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报,而且还要做好“卡壳”甚至失败的准备。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网超高压建设,变压器新的安全性技术指标——油中含气量的准确测量成为困扰电力行业技术人员的大难题。1992年,朱洪斌开始研制全自动油中含气量的分析仪。4年都未成功。2001年一种新型气缸的问世,让他重燃希望。在这种气缸的基础上,朱洪斌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变压器油中含气量测试仪。但仪器设计复杂,只能在实验室用,样品采集和运输都会影响检测准确性。

去年的一天,灵感终于出现了。这天,朱洪斌因为感冒喝“双黄连”口服液。看着口服液的小瓶子,样品密封性问题一下子在他脑子中跳出来。

“药物在瓶子里处于密封状态。试验样品,能不能在密封装置中形成真空?”朱洪斌的思路一下子打通了!喝完口服液,他就抓起纸笔,设计草图。两个小时后,“变压器油中含气量真空检测装置”的原型图纸诞生了。三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台可在变电站现场检测含气量的仪器样机造出来了。这个测试方法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标准方法,大幅提高分析的精确度和效率。

成为国内知名专家后,朱洪斌又有了下一个目标。他说:“行业内很多检测项目只能依靠手动操作,缺少自动化仪器方法,试验时间长且无法保证准确。我就有责任带领全行业共同进步。”朱洪斌带领的团队走上自主研制设备的道路,他们最近几年的目标是,提升绝缘油、气的检测质量和效率,减轻一线人员工作强度。

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 上一篇:【暖新闻】“你让我站起,我陪你到老” 22岁的他带着病父去上班
  • 下一篇:“剁手党”福利!进博会前,江苏出台一份重磅文件,不止帮你买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