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宣布野外功能性灭绝后,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了这一消息。该分论坛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分会等承办。
危起伟告诉记者正在评估这一情况。”科研人员自2003年以后,近15年来没有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危起伟说。
从一尾白鲟个体或少量个体,如何实现保种,甚至种群恢复?危起伟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攻克相关技术。
危起伟课题组成员叶欢博士在论坛上报告了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叶欢希望这一技术给白鲟“重生”带来曙光。
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是把一种鱼的生殖细胞(作为供体)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作为受体),让后者(受体)的雄鱼和雌鱼能分别产生前者(供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挑选、受精,孵化出前一种鱼(供体)。
叶欢博士等研究人员用白鲟的近亲缘关系物种--匙吻鲟的生殖腺细胞,在长江鲟中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较高,异种精巢生殖细胞移植等平均嵌合率达65%。
危起伟告诉记者,这一技术至少有三种作用:首先是“借腹生子”。如果能找到一条白鲟,就有可能借助于长江鲟的“肚子”,“生”出很多白鲟来;其次可以改善相应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如果能找到多尾白鲟个体,研究人员可以把多尾白鲟的多个生殖细胞,集中移植到同一达氏鲟个体或群体中,改善子代白鲟的遗传多样性。最后,这一技术可以作为濒危物种或濒危物种基因库的保存方法。
叶欢表示,除了这一技术,人们也可以尝试细胞核移植等克隆技术。但在技术上,核移植的挑战更大,而且存在“丢失核外物质”的缺点。
此外,危起伟带领的研究人员还向论坛提交论文摘要称,他们与华大基因合作,历时两年,目前已完成中华鲟全基因组的测序,正在分析相关数据。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