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卢沉:在寻道求变中做个艺术思想者

时间:2018-11-16

卢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中的杰出代表,是提倡中国水墨变革多元发展的第一人,

他和夫人周思聪是20世纪晚期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伉俪。时至今日,恐怕还没有一个画家会让人下笔时有如此沉重之感,几度辍笔而难以维继。对,卢沉的沉即是沉重的沉,这是一个沉重的画家。这沉重不仅来自于2018年7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几度相看忆故人——周思聪、卢沉纪念展”发人深思的“寂寞之道”与中国画史未完成的悲歌;也来自于2017年3月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概括的其持续坚持的信念;甚或更早的2013年“逸韵舒怀——卢沉写意人物画展”表达的大胆而可贵的探索与尝试,和2015年“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的悲天悯人情怀叙述及其表达。卢沉在其并不漫长的艺术创作生涯里,不断思考变革,与其说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一个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毋宁说是那个时代里艺术家中的思想者,为中国水墨画铺开了一条漫漫变革之路。

1935年9月卢沉出生在苏州,1951年卢沉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8岁时,即任北京工人出版社设计科美术编辑。1953年10月,他考取了新中国成立后由“北平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首届本科中国画系,在中国画大师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等的严格教育和训练下,掌握了扎实的素描和笔墨造型能力,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后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实践和教学过程中,卢沉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水墨画家,在中国画坛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1960年,由卢沉主笔和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5位教师集体创作了绢本工笔重彩《当代英雄》,作为年画发行,创当年年画发行量纪录。1964年,30岁的卢沉创作《机车大夫》,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亦即“第四届全国美展”。画面描绘了一组修理机车的工人观看机车开走的情景,老师傅、青工和技术员,或站或蹲一字排开,紧凑而又错落。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经典。1966年卢沉构思表现旧社会矿工悲惨生活历史的巨作《矿工图》组画,并创作部分构图。“文革”开始,创作中断。1964年,卢沉与周思聪相识,后于1969年结婚。周思聪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杰出的女画家,他们是少有的那种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而又志同道合的夫妇,在艺术观点趋同而绘画风格迥异的前提下,琴瑟和谐:1977年合作创作了著名的《清洁工人的怀念》,亦即那幅家喻户晓《周总理与清洁工人》;1980年共同创作了震撼人心的《矿工图》之五《同胞、汉奸和狗》。这一鸿篇巨制凝聚了他们的巨大心血与创作才能,大胆运用拼贴、分割、并置、重叠等现代艺术中常用的手段打破单一时空、强化抽象结构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大胆夸张变形,开创了水墨人物画从写实性走向表现性的一代新风。其组画超越了一般叙事性的范畴,不再局限于对矿工苦难生活、侵略者暴行的具体表现,而是对人性展开了更深层次的追问。作品一经诞生,便给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带来了震撼性的巨大冲击。有人说没有坎坷经历,其作品便没有深度,此话在他们夫妇身上是应验的。体验和创作一幕史诗性的悲剧,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痛苦的承受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感悟——一种比单纯感受痛苦和罪恶更内在深沉、更能触及人的尊严和本质的体验,才能赋予悲剧以崇高和精神,超越单纯悲悯的情感。呕心沥血,生命不堪承受之重。因为身体原因,周思聪与卢沉没有完成组画的全部,也因此成为中国画史上一曲未完成的悲歌。

如果说前者还是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的经典,那么后者明显带着卢沉和周思聪对于中国画本体的水墨构成和对中国画未来的研究,使这一组作品在中国的20世纪有着里程碑一般的价值。

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后,卢沉在中国画语言探索上求“变”创新。他第一个在中央美院提出中国画教学“要从抄摹对象中解放出来”,他的“造型是感情的产物,而不是理性的产物”,“要多往速写里走,不要往体面上靠”,“国画要平面,平中有内容”等观念,毫无隐晦,开始反思,将矛头直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写实主义为旗号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的弊端。他主张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在教学方面增设“技巧与制作”“色彩构成”“水墨构成”和“书法篆刻”等课程,第一次在中国画教学中打破传统造型规范引入西方的“构成规律”,以求在弱化写生训练的同时,强化对形式法则的研究学习,启发想象和创造。开放与多元,现在看来理所应当,在当时并不见容,甚至被视为异端,大大动摇了中央美院中国画教学的写实主义主流传统。而这时期卢沉运用现代水墨的超时空的思维,并采用重浓墨及变形、平面构成、水墨拓印等方法来绘画人物的新形式创作的《清明》、《风雨近重阳》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经典之作,几乎完全放弃了《机车大夫》式的写实风格。

1986年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成立第一工作室即卢沉工作室,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被评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担任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这年的秋天,卢沉赴法讲学后,周思聪病情严重。1988年1月,卢沉结束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讲学回国,在《美术研究》1988年第1期发表《第一画室的教学主张及探索》,阐明“中国画在现代基础上发展”的观点。也就在这一年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第一工作室因故停办。两年后的1991年,57岁的卢沉因病提前退休。

提起卢沉,人们脑海里往往会立即闪现出一幅幅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他力图与前辈、同辈拉开距离,又要与妻子周思聪的画风力避雷同;他永不满足地表现自己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不断地用新观念、新方法和新题材,做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与尝试;他和周思聪一起,依托严谨扎实的表现技巧,以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尝试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借鉴与融合的桥梁。他们砥砺前行,通过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诸流派,审慎地改革水墨写实传统,将普世人文关怀与中国画现代化创新,化作“生命美学”的力量源泉,完美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自觉与“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人格魅力。

卢沉是骨子里喜爱中国文化传统的文人艺术家,他以书入画,以线造型,以人物画基本功的坚实、深厚,以笔简意足、生趣神韵为追求的画风闻名遐迩:真实的自我关注人生社会,艺术的真诚表现世间百相。他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对“炼意”下足了功夫,强调绘画本体语言,强调“文学性”“叙述性”的绘画诗意,结合一体派生的力量,有它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他的历史人物多以诗人画家名士或历史故事乃至神话传说为表现对象,在对于现代水墨技法的探索之际,也创作了大量的以传统勾勒为主讲究笔墨趣味的新文人画风格作品,如《太白捉月图》《将进酒》《东坡先生行吟图》等;现实题材则将晨练、消夏、养鸟、春暖、放牧、畅饮、醉归、等车、卖西瓜、晒太阳等等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一一入画,土腥味十足,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且画风多变,时出新意。他的为人处世隐隐之中与画中人非常契合:远离世俗、独来独往,大智若愚、自由自在,追求平淡、天真、闲逸,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经意不经意间流露了他的情感归宿。这类作品,集诗、书、画于一体,被认为是当代画坛一绝,通过书法美的线条、意趣美的造型、水墨与淡彩相融相化的墨彩韵致,神完意足地表达了生活中各色人物的相貌、意态、心象、气质、神采、趣味,为人物画造型中的“变形”提供了可贵的借鉴。由60年代的《机车大夫》、70年代的《月光如水照淄衣》、80年代的《塞上竞技图》、《清明》,再到90年代后的水墨意笔人物,直至在生命末年,卢沉将“欢不足而适有余”的心境融入画中的表现,在造型、构意、笔墨及现代意识诸方面的创新有迹可循,从中既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家的影响,又可以观察到艺术家美学思想及创作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价说:“在理性上,他重视各类新探索;在趣味上,他留恋笔墨形式,而无论理想还是趣味,都远离了写实性描绘。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传统风格的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

前方的路也许太凄迷,他并未彻底完成自己的水墨探索。在英年早逝的爱妻周思聪病逝8年之后,卢沉先生于2004年病逝。很多年过去了,他的“寻道求变”之路没有终结,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与变革思想影响和培养出了许多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这样评论卢沉和周思聪:“他们是中国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开拓者,其创作实践、艺术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艺术思想是中央美院学术追求与学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新中国画发展进程的重要塑造者。”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公允。

本栏目由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协办

  • 上一篇:【紫牛新闻】8岁的孩子患白血病 他爸怕人财两空不愿治疗
  • 下一篇:跨境服务助推苏州民企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