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金秋十月,位于苏鲁交界处的邳州市邢楼镇迎来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原本宁静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游人络绎不绝,田园采摘、农事体验、亲子互动、稻田捉鸭、“浑水”摸鱼,一项项洋溢着乡村田园风情的活动,让游人流连忘返。
这个一年前还只有传统农业,经济综合排名在全市垫底的偏远小镇,为何一下子聚拢这么多人气?镇党委书记王小港道出其中奥秘:“邢楼突出解放思想,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适合邢楼实际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依托规模经营,黑土地上做出大文章
邢楼,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传统、有情怀的苏北城镇。晋朝元帅邢赞在此安营扎寨,因此得名邢家楼;滋养邢楼上千年的运女河流传着很多梁王嫁女的美丽传说;绵延十多里的原生态陶沟湿地,草长莺飞,如诗如画;禹王山阻击战第一枪在此打响,上演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邢楼由于拥有丰富的石膏资源,依靠开采石膏矿,邢楼经济曾经一度辉煌,被称为“邳州小香港”。然而,随着资源的消耗,石膏产业逐步衰落,雪上加霜的是,前些年由于专注于采矿,几次产业结构调整都错过了,导致邢楼农业依然是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基础薄弱。
邢楼怎么办?全镇18个行政村的6万多居民如何增收致富?如何在10万亩黑土地上种出金豆子?邢楼新一届党委、政府痛定思痛,决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在10万亩黑土地上全面打响“邢楼品牌”。
“邢楼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因此,邢楼要走出困境,别无选择,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邢楼镇党委书记王小港说。
说干就干。邢楼镇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让干群“脑袋”活起来,看到邢楼的优势,找准邢楼的出路;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把土地规模经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式抓手,充分提升土地经济效益。
今年以来,全镇18个行政村共流转土地21750亩,共溢出土地面积2718.5亩,其中仅整理原沟渠路堰溢出土地1413.8亩。全镇村级集体经营13050亩,各村支部切实发挥引领村民发展致富的战斗壁垒作用,结合本村实际,纷纷在集体增收项目上做文章,预计今年全镇村级集体将增收近900万元。
重塑公权威信,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随着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入推进,邢楼镇开展“攻坚工程”,对全镇“硬骨头”集中攻坚。成立“公共权益曝光台”,持续曝光侵占公共资源的农户,形成舆论压力,迫使部分村干部或其亲属主动交出公共资源;通过组织谈心、纪委谈话,用党的纪律震慑侵占公共资源的部分原村主职干部;结合扫黑除恶行动,整合多方执法资源,成立20人的治理工作突击队,对村支两委不敢碰、动不了的“牛人”各个击破。截至目前,邢楼收回“钉子户”占用土地1400亩,通过公开发包,村级集体收入共增加343.8万元。
10月31日,在邢楼思田村花卉基地,农民刘家英正在给绣球花剪枝。刘家英家庭贫困、丈夫无劳动能力。进入基地就业后,稳定的务工收入,解了家庭燃眉之急。
在思田花卉基地,建有50个扶贫大棚,目前已吸收上百名低收入人口务工,保底工资加上利润绩效,每人全年打工收入可达4万元,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
扶贫攻坚、富民增收是民生之本。邢楼镇工业基础薄弱,共有8个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830户、4912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镇依托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利用省精准扶贫资金建设高档温室大棚,并依托银杏苗圃标准化种植园、思田设施园区、沙庄绿色稻米基地,吸附低收入人员就业,帮助他们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目前已吸纳低收入人口260人务工,年人均收入可达2.2万元,两年促进脱贫300余户,切实解决了低收入户增收难的问题。
“彩虹高挂,风轻轻吹过,夕阳西下,萤火虫点亮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邢楼镇大固村的向日葵读书点里便书声琅琅,歌声悠扬。在这里读书的学生蔡天宇开心地说,读书点里有老师和小朋友陪伴,“自己再也不孤单了”。
民生实事从细节入手。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热点问题,邢楼镇从小处着手,创建药品代购点和镇村读书点,让留守的老人、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怀,让在外务工的乡亲少些牵挂。经过努力,全镇18个村卫生室全部设立药品代购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平价药品;陆续创建10所向日葵读书点(基地)示范点,数千乡村学生受益。
推进产业转型,以工业模式发展农业
连日来,邢楼镇稻鸭共作基地负责人王保印的手机成了“热线”。金秋时节,又赶上“稻田鸭”上市,订购电话一个接一个。
自然农法喂养,听着音乐长大,以稻田虫子为食——虽然卖到268元一只,王保印的“稻田鸭”却依然备受青睐。同样,还没收割的水稻也以每500克15元的价格接到了不少订单。
“稻鸭共作”是邢楼为打赢翻身仗、实现乡村振兴而迈出的第一步。事实证明,这是成功的一步。邢楼镇稻鸭共作示范基地位于沙庄村,利用流转土地300亩作为试点,种植有机水稻,同时稻田养鸭,采取稻鸭共作模式,不使用农药化肥,采用稻秸与畜禽粪便腐熟有机肥还田等手段,实现水稻生产和稻田鸭养殖的生态化。
除稻鸭共作外,邢楼各村还探索实施稻虾、稻鱼、稻蟹、稻蛙等水稻共作种植模式。东庄村流转1350亩水田,探索实施稻虾(鱼)养殖及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项目,其中稻虾(鱼)共作面积450亩、绿色无公害稻米栽植面积900亩,充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响东庄村优质稻虾金字招牌。在今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明年这些模式将在全镇18个行政村全覆盖式推广。
土地流转后到底种什么?这让邢楼镇的决策者们动了一番脑筋。以工业化模式发展农业,树立标准化和品牌化理念,精细管理,精心运作,打好生态牌,是邢楼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全镇以有机稻米为引领,推进规模经营绿色水稻,逐步形成稻米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产业链,不断促进三产融合。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优质水稻种植全覆盖,水稻优质化率达90%以上,无公害水稻种植比例70%以上;创建全国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认证无公害稻米产品3个。
邢楼还采取“轻资产”招商模式,引进上海花卉企业联盟入驻思田产业园,合作建设高档花卉基地,采取“党建+”工作模式,通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方式,集合多方力量,倾力打造万亩花田、四季花海。和德国施瓦博公司、法国易卜生公司合作,打造了3000亩规模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GACP高标准银杏种植采集苗圃基地,基地种植完全按照欧盟GACP标准执行,苗木的定植是按照“能够机械化作业”的标准进行,采用有机生物肥,机械除草、灌溉,灭虫灯等生物技术防虫,产出的银杏叶全部销往欧盟,亩产效益是普通银杏的3-5倍。这些项目,有力地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坚持绿色发展,走出宜居宜业新路径
“空气质量关乎百姓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关切群众人居环境。”邢楼镇镇长胡滨说,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所产生的GDP,应该是绿色GDP,是没有污染的GDP。
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邢楼镇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把生态红线,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镇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41家,关闭15家,整治26家。其中,整治关闭污染严重的石子加工厂4家、洗沙厂3家,通过邳州市环保局第三方机构的验收和徐州市纪委“散乱污”企业验收组的验收。
全镇推污水治理,责令存在污染的28家养殖户限期整改,并对养殖场周边的环境进行深入整治;投入200多万元对武东大沟再次清淤,彻底清除了沿线原养殖场对武东大沟环境的污染;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秸秆还田已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自此,邢楼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推进绿色发展基地上,邢楼强化功能配套,立足“四镇同创”,借助“生态文明镇”“卫生镇”“食品安全示范镇”和“文明镇”创建契机,提升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全力走出宜居宜业新路径。
邢楼多数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缺乏,部分旧屋土房存在安全隐患,为切实给群众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今年5月,邢楼开始探索村庄集体搬迁、集中居住。此事列为全镇重点工作。根据规划,邢楼镇一期建设6万平方米的高标准集中居住区,配套学校和文体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吃住行学医”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真正让邢楼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整个邢楼新城将布局“三纵三横”6条道路,依托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老运女河打造2公里河道景观,建设一个占地50亩的游园广场。同时,通过文化工程建设,打造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群众文化等文化品牌,让群众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