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当前部分企业面临流动性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但为企业纾困,不仅要救急难,还要谋长远。”24日,苏宁金融研究院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论坛,专家呼吁政府、金融、企业等多方联手,解决银行信贷和企业融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研判大势,“去杠杆”转向“稳杠杆”
“当前不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系多重因素叠加使然。”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长郭大勇说,从外部看,中美经贸摩擦,叠加中美经济周期分化,加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从国内宏观经济数据看,需求端“几碰头”问题显现,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因此,从金融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和M2(广义货币)增速明显放缓,制约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流动性环境改变,需要对宏观金融形势重新研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认为,去年以来,地方政府、金融和企业去杠杆取得明显进展,但过程中也存有流动性风险。这是因为,当前家庭部门一直在加杠杆,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房地产和各种消费信贷在扩张,从存贷款增量看,家庭部门最近两年一直是“赤字部门”;另一方面,去杠杆中还会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债券崛起,引发对流动性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非信贷信用,如债券、同业、理财等进一步扩张。如果去杠杆节奏过快,信用风险恐将猝变为流动性风险。
“当前去杠杆的难点就在于,金融结构发生变化,去杠杆进程需注意节奏和方法,要从去杠杆转为‘稳’杠杆。”殷剑峰认为,“稳”杠杆,需要政府、金融、企业协同,财政政策要发力,金融体制要改革,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倾斜。
精准定向,政银联手纾困实体经济
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今年以来央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融资工具,包括四次定向降准,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范围和额度。但流动性释放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定向”,聚力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掣肘。
为企业纾困,各地联手金融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城市、金融与企业,共生共荣。”南京市副市长冉华介绍,最近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南京首次在金融产业绩效上超过广州和成都,跻身全国第四,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与企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助力南京建设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南京接下来将打出一整套“组合拳”:按照国资引导、合作证券公司主导、市场化运作,发起总规模200亿元的民营上市和拟上市纾困发展基金,成立中小微转贷基金,及时提供应急转贷服务,同时整合现行市级政银合作产品,完善金融机构信贷考核机制。
“除了急招狠招,还要有实招稳招,调节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 郭大勇说,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客户、房地产和地方平台,这么多年“舒服惯了”,支持民营小微,显然准备不足、胆怯畏难。相比之下,地方银行、各类非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中小科企天然“亲近”。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在整体去杠杆的背景下,为润和软件提供近3亿元的资金支持,全行小微贷款余额近1700亿元,户数近1.5万户。“作为地方法人银行,民营企业是我们的‘天然盟友’和‘生存土壤’。”南京银行行长束行农说。
为企业“输血”,还要为企业“减负”
支持民营小微,商业银行可谓“船大难掉头”。“难掉也得掉,要让各大商业银行明白,支持民营企业、中小科企,不仅是‘考核目标’,更是‘发展方向’。”殷剑峰提醒,当前金融结构的改变,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扩张显著快于大中型机构,整个银行业集中度开始下降,大银行集中度下降10个百分点,“吃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传统银行业若不转型与创新,很有可能面临兼并重组乃至破产倒闭”。
专家建议,不仅银行业内部,要激发商业银行的“危机感”,还要倒逼银行业改革,把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视为平等市场主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债券、股票、基金等市场规模已超过信贷,其中私募从2015年的2500家,发展到如今的1.4万家。“私募和信贷一样服务实体经济,请大家关注、支持私募发展,尤其在科创企业早期,股权融资最关键,私募最在行,这恰恰是银行欠缺的。”诚通基金研究总监耿群说。
为企业“输血”的同时,还要推动企业“减负”,帮助企业走出债务紧缩。“企业高负债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突出的风险。”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黄金老表示,硬性压降负债率,会使经济陷入债务紧缩泥潭,建议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和债转贷,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同时降低企业税费和财务成本,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走出债务紧缩。
记者 顾巍钟 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