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史诗40年 改革再出发·南通篇】从交通“末梢”走向全国性综合枢纽 交通先行,勇当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时间:2018-11-29

初冬时节,南通西站东西广场机器声隆隆,建设者在桩基里扎下第一根钢筋笼,标志着南通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土建施工火热启动。作为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和盐通铁路的共用站,该工程总投资达14.7亿元,将与南通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连接,实现南通市区到上海的轨道交通无缝对接。

由江阻海隔的交通“末梢”迈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改革开放40年来,南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从“南不通”到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接连跨越天堑,公铁两用沪通大桥紧锣密鼓建设;从“地无寸铁”到进入“动车时代”,热情迎接“高铁时代”;从没有机场到兴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南通港从内河小港发展为江海组合大港,货物吞吐量增长76倍;公路总里程提升10倍,达1.87万公里;农村公路密度、内河航道密度双双跃居全省首位……

奋进新时代,南通正按照省委赋予的新定位,努力成为江苏沿海崛起的龙头,争当全省解放思想跨越赶超的先锋、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锋、新时代全省干事创业的先锋,并锁定发展枢纽经济、建设经济枢纽的战略路径。潮涌江海,南通交通又一次站到潮头浪尖,担当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从“0”突破,奋力书写“通”文章

看着高架、高速编织起的复杂路网,家住易家桥新村的陈宝鑫老人总是不由地想起从前,“上世纪60年代,出门大多是泥土路,碰到下雨天,一脚踩下去,就会溅起水花。”

今天很多人已无法想象改革开放前南通的交通状况,一组数据可作说明: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581公里,平均每万人仅拥有2.29公里公路,不通公路乡镇达79个,没有机场也没有一寸铁路,近400公里江海岸线上没有一座港口,几百万南通人不得不望洋兴叹。

南通不“通”,南通人有着切肤之痛。1987年6月,启东东元灯泡厂火灾,6名被火烧得喉管开裂、胸腔撕裂的工人,唯一的希望就是送往上海抢救,但滔滔长江,成为不可挑战的“死亡之河”。最后只得通过省委、省政府向上海某空军部队求援,动用直升机飞越长江,伤者才得以救治。

南通要“通”,是南通人的迫切心声。1976年,十年浩劫余波未平,南通便成立建港指挥部,在狼山脚下的十万步荡开始了吹填围垦,孕育一场港口建设“撑杆跳”。1980年3月,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江沿线第一个万吨级码头在南通诞生。两年后,南通港获准对外籍船舶开放,当年港口吞吐量突破500万吨,打开了以城兴港、港城互兴的城市发展新局面。

1984年,因为在港口建设上先人一步,南通迎来改革开放后首个重大发展机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14个港口城市之一,并批准设立沿江港布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那年起,南通率先在长江沿线开展集装箱业务,第二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南通港,成为城市“金名片”和发展“强引擎”。

敞开开放的大门,南通交通建设快马加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被记入了历史。1990年,在江苏江北率先实现乡乡通公路;1993年元旦,兴东机场首航成功;1996年,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全线通车;1998年,诞生长江上第一座5万吨级码头;2000年,新长铁路苏北段贯通,江海大地第一次驶入钢铁长龙,标志着南通公、铁、水、空综合交通体系初现雏形。

跨越天堑,昂首迈入桥港新时代

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从隔江相望到跨江牵手,近年来,南通与上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正奋力建设形象和内涵都向上海看齐的“北大门”。

而在10多年前,南通被40多分钟的江上汽渡颠簸“吓”跑的投资项目,多到数不过来。看着苏南城市因大量吸引外资经济一骑绝尘,南通无比失落。

改变,发生在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将跨越长江的时间压缩到仅需5分钟,南通从此告别“南不通”,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交通圈、经济圈、都市圈。建设这座圆梦之桥,建设者们克服复杂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和通航条件的影响,解决河床冲刷、船舶撞击、结构抗风、施工控制等十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刷新4项世界记录。

“现在苏通大桥一天通行的车流,是原先全市所有汽渡每日渡运能力总和的8倍!”南通市交通局局长周建飞说,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南通昂首迈入“桥港新时代”,也按下了南通新一轮交通建设的快进键。

——过江通道越建越密。崇启大桥建成通车,逶迤的巨龙将启东与浦东带入同城时代;沪通长江大桥加快建设,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上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将实现南通铁路过江通道“零”的突破。

——港口进入江海时代。如皋港区、洋口港区、吕四港区相继对外开放,狼山港建成长江沿线第一座10万吨级码头;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贯通沿江港区,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

——铁路建设快马加鞭,海安至洋口港铁路通车,迈出铁路通江达海的第一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竣工并试通车,动车时代呼啸而至。

交通引领,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牵动着城市发展全局。翻看近10年南通发展成绩单,可以发现,苏通大桥通车后,南通便驶入发展“快车道”,进入不断追赶超越的“高光时刻”: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2593.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7734.6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行榜上由第28位跃至第18位;全年接待游客从1303.31万人次增至42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从150.48亿元增至614.9亿元,分别增长226%、3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7.1%提高至50.3%;吸引到账外资超过230亿元,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跨越……

展望未来,“交汇点”上打造全国枢纽

南通交通巨变,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深刻改变着江苏乃至长三角的交通全局。

作为全省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出江入海的门户,近年来,南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南通是唯一在两大重点功能区承担重任的设区市。

对南通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是舍我其谁的职责使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南通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建设南通等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交通,再次成为南通抓住发展“风口”的战略抓手。南通市委明确,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交通优势,再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枢纽经济,打造经济枢纽。

2016年,南通将交通转型作为全力推进的三大转型之一,提出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今年1月,南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号角声声,催人奋进。周建飞介绍,今年以来,南通交通建设捷报频传:通海港区开港运营,打造长江中下游内贸集装箱枢纽,远期年吞吐能力可达400万标箱;盐通高铁开工,北沿江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高铁时代”呼啸而来;宁通高速改扩建、南通绕城高速、苏通二通道、皋张通道开展前期工作,对外通道进一步畅通……

放眼未来,南通宏大的交通蓝图徐徐打开——将高起点布局空铁、江海联运、互联网综合枢纽体系。

——空铁枢纽方面。正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推进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工作,将结合北沿江高铁,形成“轨道上的机场”,与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快速联通,承接上海机场溢出效应,目标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骨干机场,支撑江苏民航强省建设。

——江海联运枢纽方面。正加快推进通州湾10万吨级进港航道、防波堤工程及一港池码头工程前期工作,同步推进2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二港池码头工程前期工作,为更大规模集装箱船、矿石船通航创造条件。将以通州湾港区为核心,构建互联互通、运营高效、绿色智能的公铁水联运体系,建设我国继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之外的江海联运第三通道,成为江苏出海新通道和江海联动新引擎。

——互联网枢纽方面。争取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已集聚华为、阿里、中国电信等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及规划建设机柜3万多个、服务器50万台。

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在大江大海的交汇处,一座通江达海、承南启北、连通东西的枢纽之城正加速崛起。

记者 陈明 徐超 贲腾

  • 上一篇:【史诗40年 改革再出发·南通篇】生态南通,同心共护江风海韵
  • 下一篇:【史诗40年 改革再出发·南通篇】弄潮蓝海,南通地标产业集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