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活动在“哭墙”前举行。本报记者崔晓摄
本报讯(记者 许琴)昨天上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细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90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为遇难家人的名字描红。名单墙也被称为“哭墙”,昨天,“哭墙”的名单上新增26人。截至目前,“哭墙”上已刻有10664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
“小孩子失去母亲是最大的悲哀,我母亲就是被日本兵杀害了。还有我的外公、外婆、妹妹以及两个小舅舅,都在那场浩劫中遇难,一想到这些,我就痛不欲生……”家祭活动现场,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路洪才老人哭诉着对亲人的思念。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一家九口人分散在两处躲避,结果他和父亲、大舅舅躲过一劫,外祖父母、母亲、小妹等6人被日军残忍杀害。
寒风中,夏淑琴老人伸出布满皱纹的手,颤巍巍地为父亲、母亲、外祖父、外祖母、妹妹、两个姐姐的名字描红。在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一下子失去了7位亲人,自己也被刺刀刺伤。
夏淑琴为家人的名字描了又描,边描边说:“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和小妹,请安息吧!希望你们那里的冬天少一点寒冷!”她说自己虽然不认识字,但家人名字的一笔一画都记得。她一再重复,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以前,但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要来参加祭奠,她希望世界和平,悲剧永不发生。
家祭活动现场,“哭墙”又新增了26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佘培庚是今年新增的遇难者之一,他的儿子、年近九旬的佘文彬来到现场祭奠。佘文彬告诉记者,1937年他7岁,亲眼看到父亲被日本人抓走,就再也没有回来,“我当时很小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不到一个月,有一个被抓的街坊逃回来了,说我父亲被推到江里去了。”
佘文彬一边指着新刻的父亲的名字,一边掏出一张父亲的老照片说:“以前我想父亲了,就看看照片,照片都发黄了。以后镌刻在这里的名字就是我新的寄托,我会尽量来看看,看了就放心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遇难者名单搜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等多重原因,这项工作较为困难。1995年初刚设立“哭墙”时,刻有姓名3000个,经过多次增刻之后,目前“哭墙”上共刻有10664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据悉,这些名单是通过历史比对、口述调查、史料研究等多种方式得出来的,这项工作会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