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也是公安情报员,不仅采集信息,还能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社区民警告别“地毯式”盲目摸排,根据上报线索,实现精准“排爆”;开源式公安网格联动平台,不仅汇集各类数据、线索,还可服务社会治理其他相关部门,促进联动……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探索将公安要素嵌入网格,数据信息融合网络,以每个网格的小平安,支撑保障社会的大稳定。
小网格相当于增加千余警力
今年5月,网格员张明华发现吴江区莘塔镇龙泾村某工厂有偷排废水的情况,立即上报至联动指挥平台。公安机关及时响应,发现该厂车间违法渗排重金属超标废水,并抓获涉嫌污染环境的犯罪嫌疑人。
在吴江,像张明华这样的网格员有上千名。“网格员不仅是信息采集员,还是公安情报员。”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局长马景亮说,循着“枫桥经验”——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的精髓,吴江公安进一步通过平台搭建、跨网融合、机制建设来打通网格联动的业务流、数据流、勤务流,让“枫桥经验”在基层工作中落地。
记者在吴江公安网格联动中心看到,三大类34项公安项目清单涵盖“人、房、物、事”四大要素,这些项目信息全部进入网格巡查员的掌上终端,他们只要勾选上报,平台就会及时流转处理。今年以来,公安信息采集总量达31万条。
吴江区公安局人口管理大队大队长徐文婷将公安全要素嵌入网格形象地比喻为:网格员“扫雷”,社区民警“排爆”。“通过网格员的先期摸排,社区民警的警务工作变得更为精准,真正做到源头管理。”徐文婷说。
“公安要素嵌入网格,基层警务工作的触角得到有力延伸。这项举措实施,相当于为公安机关增加1000多名警力。”马景亮说,得益于这一机制,今年以来,吴江区公安局打处数同比上升14.2%,“两抢”警情同比下降11.1%。吴江人民的安全感、满意度均实现“三年三提升”,达到97%、98.5%。
数据共享促进社会治理联动
家住吴江梅石小区的住户陈某年事已高,且常年独居。网格员在巡查中将其信息上报,吴江公安网格联动中心将信息转给相应的社区民警,由民警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性上门探望、入户照料,给予呵护帮助。
信息由公安向其他部门及时流转,在吴江区已成常态。马景亮介绍,在公安要素整体嵌入网格后,吴江公安为进一步促进联动,让各部门真正动起来,联合多部门共同制定“治安隐患联防”“实有人口联管”等“六个联”的工作机制,确保常态长效。今年以来,吴江公安通过指令联合处置各类事故80起、安全隐患260处,政府各部门响应时间平均缩短40%,让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我们搭建的吴江公安网格联动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开源平台,在和区大联动平台对接的同时,还可以为多个部门所用。”徐文婷介绍,在公安要素嵌入网格后,打通跨网数据交换通道,实现“智慧吴江”、公安数据双向共享,目前共开放社保、医疗、教育、人口等300类6000万余条数据,已分析“碰撞”出在吴未办居住证以及人走未注销人员2.2万余人,抓获网上在逃人员8名。“后期,我们可以和教育、医疗、民政等部门合作,通过数据共享,服务社会治理。”
目前,吴江公安机关通过公安网格联动中心融入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可实时对接全区95家部门(含公共服务单位),促进整体联动。今年以来,通过指令联合化解各类不安定因素123起,处置各类事故80起,消除安全隐患260余起,响应时间平均缩短40%。同时,借助巡办分离、促进联动、综合执法等配套制度,实现公安业务与联动处置的相互协作。今年以来,在公安主导处置的各类事件中,相关职能部门到场率达95%,远高于以往。
“智汇e家”让信息精准高效
当下,不管是社区民警还是网格员,都是用“脚底板”在采集信息、汇集线索,能否打破这一低效工作模式?
今年以来,吴江区公安局紧抓老旧小区综合安防改造契机,围绕“智能安防小区”建设总体框架,结合公安网格联动机制建设思路,以小区内部“人、房、物”智能化管理为重点,通过在辖区格林华城小区试点的方式,推进前端感知、数据汇聚、智能分析、远程沟通等技术应用,打造出“智汇e家”小区管理新模式。
目前,流动人口、租房信息等登记工作主要由基层网格巡查员完成,但是靠双脚“走”出来的登记信息却存在“摸不清”的问题,而且走访登记耗时长、准确性不高。“智汇e家”小区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了新渠道。
“小区进出大门须‘刷脸’,要想顺利通过关卡,必须在物业管理系统内登记基本信息,这就让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徐文婷介绍,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可精确了解租客个人信息,避免“群租房”安全隐患,以及“二房东”引发的经济纠纷。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派出所所长沈卫东介绍,截至目前小区内违法犯罪数环比下降70%,侵财警情数环比下降58.3%。今年5月,格林华城小区电瓶车盗窃案高发,民警通过人脸系统数据分析以及人脸识别自动布控,最后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施某。
吴江全区还有14个小区将实行智能化建设,今年底即将投入使用。马景亮介绍,未来吴江还将逐步推动所有老旧小区安防改造和新建小区技防建设。
通讯员 李 路
记者 顾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