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由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和扬子晚报联合策划的“名家看工行”无锡站日前举行,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储福金和江苏省作协原创研室主任赵翼如应邀回到家乡无锡,体会改革开放40年间家乡的变化。现在来看看名家的感受。
工行的故事和缘分
会在作品中慢慢体现
文/储福金
很荣幸参加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和扬子晚报组织的“名家看工行”活动,我想讲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和工行第一次真正的结缘。
那是2017年元月,我应邀成为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与扬子晚报联合举办的“约工行”短文征集大赛的颁奖嘉宾。征文的形式不算新鲜,但征集到的内容却是鲜活的,投稿者来自五湖四海,这让我很惊讶。我看了征文作品集,有受益于工行贷款得以上大学、毕业后想入职工行的女大学生;有感动于工行柜台缩短15厘米带来更佳体验感的老人;还有感谢工行保安守护忘记带走银行卡的安徽小伙……一桩桩看似不起眼的事却饱含感恩的情愫,弘扬着正能量。我想,这得益于品牌的力量。
第二个小故事,我想讲讲工行人和工行客户给我的印象。
在去无锡的路上,就听工行江苏省分行的领导介绍,别看无锡分行汪超行长是位女同志,工作很投入,做事特别干净利索,“吐口吐沫就是钉”,说到必做到,做不到必不说,感召力、执行力相当强。这在后来的短暂接触中得到了验证。汪行长虽然话音带着浓浓的常州侬软,但说话行事真的非常爽快,是位金融实干家。
工行的客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无锡分行,工行和扬子晚报特地组织了读书分享会,邀请我和赵翼如、黑陶分享创作感受和文学鉴赏。工行的客户不仅来得很早,听得认真,互动提问时更是才情涌动、思路宽泛,非常具有时代性。比如,有个客户就问到了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影响,还有个客户问到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意义,等等。由此可见,工行客户的文学素养很高、底蕴深厚。
第三个小故事,我想谈谈参观工行支持的两家民营企业时的印象。
一家是小微企业,无锡闽仙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创办者方国水是福建人。十五年前,方国水带着全部家当和100多号人从仙游“迁徙”到无锡创业发展,人生地不熟,更别提贷款了。最后是工行主动上门服务,支持了500万元贷款,得以让企业快速发展。后来,许多公司员工陆续在无锡安家落户,成为新无锡人。
另外一家是大型民营企业江阴双良集团。听公司马总裁介绍,他们与工行已风雨同行三十年,在双良集团多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行都给予了有力支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陪同参观的无锡分行的同志都能如数家珍般提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许多细节,细致到理解企业所有的需要和人的感受。说明工行的服务已经融入企业的血液中了,这种交情、温情、真情深深地打动着我。
一次短暂的无锡之行,和大家的交往让我感触良多,我觉得这些金融界、企业界的朋友才是行家、名家,是我不可多得的写作素材,在以后的作品中,我会慢慢地体现。
在“融”字里飞
文/赵翼如
我曾听某创业者这样感慨:口袋里的钱币,买下了天才用过的一个比喻——教我在一个字里飞。
这个教他“飞”起来的字就是“融”,融入当地、融合资源。“融”也是“将未来收入变现的方式”。问题是,怎样才能“融”?
十五年前,有位方姓福建人,看中玉祁交通便利,选择在无锡落脚,欲放手一搏却囿于资金掣肘。
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大门紧闭,工行无锡分行的客户经理正在默默打量这位“外来户”,不只看表面皮肤,更看品相和骨相。哦,这福建人肩膀宽阔,眉目清朗,做事见章法,有点像打太极含而不露,用的是内功,活儿也出挑——其起动机等已是行业的一个品牌,并不是没有小败笔,但败笔同样值得敬重——创业者敢于尝试创新呀。这无疑是“潜力股”,搁在期待与发现的张力场中间,工行应该给力。于是,打量的目光渐渐变得欣赏。
冥冥中与工行的相遇,是“闽仙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转运的开始。第一笔500万贷款到位,对于“闽仙”来说,真是冬夜的炭火,火焰呼呼啦啦燃烧,一下子提升了“小微”的底气。企业天地日渐宽阔深远,融资让当年的闽仙实现了1500万的销售,2018年销售已近3亿。
方国水认为,工行参与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且成了企业壮大的重要推手。“闽仙”已然是一个小微创业的缩微文本。如今他的身份已是新无锡人,当初追随他的一百多位老乡也已在无锡安家落户。
每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烛火,“闽仙”的烛火有一部分来自工行。
一个“融”字,让不起眼的小微企业被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