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和手机上网这个行为在我们今天变得非常地日常化。在社交网络上秀恩爱?在购物网站上发点评?直播间打赏主播?你的都市生活,都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眼中值得观察的研究对象。在她看来,技术正在打破传统媒体使用的边界,技术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愈发密切。她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演讲中谈道,手机不仅打破了时间的边界,而且也打破了空间的边界。
主讲嘉宾
陆晔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精彩观点
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快速的城市化、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切断了和自己从前的生活场景的连接,来到了大都市,开始新的人生,比如上学或者工作,但他很难快速融入这种都市生活——在陌生环境里,他如何寻找温暖?如何寻求“我还是有朋友的”这种特别强烈的心理需求?答案在直播间里。
比如说,“家”的概念是什么?过去很多人会觉得,我进到自己的房间里,把门关上,这个四面墙它围成了我的家。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家”的概念被手机和无线网络拓展了,因为有多位被访者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还没有走进家门,但是在楼下,你的手机已经自动连上了家里的WiFi,心里会感到一阵安慰,觉得“我到家了”。
网上“撒狗粮”,是青年人表达情感和建立安全感的手段
“日常化”是什么?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做调查,会问:你看电视吗?你一星期看几天电视?一天看几个小时?但今天如果问你:你上网,一天上几个小时?你可能很难回答,因为我们几乎没有“不上网”的状态。
我自己所在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受众研究团队,最近几年做了一系列关于手机的研究,都非常有趣。
第一个,是我们团队里一位硕士同学做的研究,关于“网上秀恩爱”,或者说,“撒狗粮”。这是很多年轻人都会做的事情,不管你是男性还是女性,有了伴侣后,可能都会这么做:拍照、美图、发朋友圈——手机让“用影像秀恩爱”变得太容易了。有人会用两个人的照片做头像,也可能是旅途中的一对脚丫、一顿美好的早餐,甚至可能就盥洗室里两个刷牙杯和两支牙刷。
一个小伙子用女朋友的照片作为自己社交平台的封面。他告诉我们,他觉得,他重视这一段关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让女朋友知道他特别爱她,同时也希望周围的人知道“我跟她已经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连接,你们就不要再打她的主意了”。你看,通过使用手机,通过影像,青年人有了新的表达情感和建立安全感的手段。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方式还可以带来强烈的仪式感。比如说,在那些非常重要的时刻,他会觉得不需要再用文字去说我跟谁订婚了,或者说今天是情人节他送了我99朵玫瑰——这时,我只需要一键拍照、美图、发朋友圈,所有的人都会知道,然后说,我看到了、祝福你们。我们都是普通人,每天要面对生活的挑战,很多琐事。但总有一些属于你自己的时刻,你可以拿出来跟人分享。
如何证明“我还是有朋友的”?答案在直播间里
关于手机,我们研究团队正在做的另一个课题是关于“直播”。
可能很多成年人会觉得直播相当无聊、低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去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直播平台在今天,它吸引了非常非常多的人。
我们的一位研究者,花了一年半来从事网络民族志的研究,跟踪了40多位直播的观众。其中有三四个网红主播,看他们每天到底都在做什么。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过去有些刻板印象可能完全不对。比如说,我们会觉得沉溺于直播的都是年轻人。结果不是。我们这个研究发现,那些40到50多岁的中年人也看直播。再比如说,我们会觉得网红主播粉丝都是男性。结果并不是。也有一些跟她差不多年龄的女性,有些可能是已婚的家庭主妇,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段放松自己,就看直播,然后觉得直播间里是她自己得不到的那种生活。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人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直播连接在一起?就是因为,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快速的城市化、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切断了和自己从前的生活场景的连接,来到了大都市,开始新的人生,比如上学或者工作,但他很难快速融入这种都市生活——在陌生环境里,他如何寻找温暖?如何寻求“我还是有朋友的”这种特别强烈的心理需求?答案在直播间里。
一位被访谈的人说过,在直播间,他们以兄弟姐妹相称,跟网红主播之间可以达成一种相互的关注——这些当然是要花钱的,而且很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可能有钱你也买不来朋友,但在直播间里,他觉得他做到了。
在直播间里,大家可以跟网红主播之间达成一种相互的关注。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种情形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和社会关系。当然有它低俗的部分,但除此之外,它对于现代都市生活这种碎片的、断裂的人际关系有强大的弥合作用。
为什么直播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我自己在每年上海的草莓音乐节上,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穿着奇装异服,就在舞台前面直播。这一点和看演唱会完全不同,演唱会你是冲着明星去的,但在音乐节,他们觉得那是他们自己的表演场所,所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舞台下面亮相。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里头,有让我特别感动的东西,就是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手机不仅仅是在生活上给我们带来便利,在心理和情感上,也有。
“家”的概念被手机和无线网络拓展了
我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可以站在“我是科学家”的舞台上,就是因为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打破了我们传统的科学和人文的界限,打破了一个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边界,甚至打破了机器和人的边界。
比如说,“家”的概念是什么?过去很多人会觉得,我进到自己的房间里,把门关上,这个四面墙它围成了我的家。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家”的概念被手机和无线网络拓展了,因为有多位被访者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还没有走进家门,但是在楼下,你的手机已经自动连上了家里的WiFi,心里会感到一阵安慰,觉得“我到家了”。
再比如说,我们会觉得老头儿老太太们他们好像完全不会用手机,其实不是的。我的母亲今年80多岁,但是她比我更早使用手机,用skype还有微信的语音和视频跟别的老太太聊天。在我们的研究里,也看到很多大爷大妈,他们通过微信群重新建立起自己跟过去的生活之间的新关联,比如,跟新的朋友一起去跳个广场舞,星期天去公园唱个歌。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边界拓展,我们的生活范围不是变得更小,而是变得更大了。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话。赛博朋克迷幻摇滚乐队《感恩而死》的词作者在1990年第一次体验了VR(那时候还是很粗笨的虚拟现实传感器),之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忽然,我没有身体了。”
同样,在今天,可能你也会觉得:当我手机不在手上的时候,忽然我就不是我了。
转载自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有删节
紫鲸大讲坛
用智慧与美为未来赋能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合作电话:025-586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