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绿色建筑产业,万亿蛋糕待共享

时间:2019-01-27

中国江苏网讯 行业关联度大、部类产业链长、投入显效性强、未来生命力久……作为建筑行业“生力军”,绿色建筑从概念化一跃成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力推行的“新宠儿”。绿色建筑不仅在 “增量建设”中空间无限,而且对“存量改造”也拥有庞大市场,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预测,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现状如何?这块万亿“蛋糕”如何有序挖掘?21日在淮安举行的2019中国(淮安)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论坛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家代表带来了他们的解读。

建筑业掀起绿色革命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有着高效、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对比传统现浇,部件前期在工厂生产,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大大提升效率,形成规模后可降低成本。”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成际贵在论坛上介绍,工厂集约化生产,能节约材料,降低人工成本,并减少建筑垃圾,有效避免扬尘。

工厂预制像造汽车零部件,现场装配像搭积木,建造全程都是干作业,看惯了工地湿作业的人会觉得这种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模式很新鲜。事实上绿色建筑概念早已进入我国,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10年前,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生态城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之初,生态城在绿色建筑区域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全区范围内要实现100%绿色建筑。“目前,生态城已经开工的1380万平方米建筑均达到100%绿色建筑标准。”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院长助理王瀛说。

当下,房地产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房地产协会名誉副会长童悦仲认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参与“符合生态城市需求的房地产一定是绿色、健康、智慧、长寿、适老的。”

随着绿色建筑概念逐渐从建筑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绿色建筑生态体系建设也悄然兴起。万同生态城市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万同绿色工程研究院院长顾海波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企业都致力于搭建以绿色设计、工业装配、共享集成、智慧建造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服务平台,推动中国绿色建造先进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伴随环保理念不断升级,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将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将超过50%,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20亿平方米以上。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制造业正在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绿色经济发展的全新抓手。

江苏率先探路绿色建筑产业

论坛当天,江苏建总控股集团落户淮安生态文旅区。江苏建总董事长赵志远说,企业在10年前就开始倡导绿色建造。“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目前淮安的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国靠前,我们期待把更多绿色、生态的理念带到淮安。”

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侯继海表示,淮安已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上升到全市层面,要求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均按绿色建筑一星及以上标准进行设计建造。2018年,淮安健全绿色建筑监管制度,建立了绿色建筑从设计、图审到竣工验收的闭合管理机制。

绿色建筑正在江苏铺开。早在2015年,我省便发布实施了全国首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并率先提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实现全过程闭合管理。目前,全省绿色建筑面积超2亿平方米。《江苏省“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显示,“十二五”以来,我省装配式建筑技术逐步成熟,整体卫浴部品、模块住宅、集成房屋等集成度较高的住宅现代化生产技术、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工业化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产业化蓄势待发。

作为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聚集区,常州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里,各种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新产品,让人叹为观止。

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固定式破碎线,将坚硬的建筑垃圾破碎,骨料经技术处理后制成各种砖石。破碎后的水泥与外加剂一起制成透水砖,透水率比国标还高,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植草砖用于铺设停车场;还可制成马头砖、路牙石,以及供港口泊岸使用的块石……

这是发生在武进绿建区内企业、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再生利用处理车间的一幕。“建筑废弃物回收后制成的再生骨料透水率是天然料的140多倍,深加工的砖石抗压强度是传统砖石材料的2倍。”公司研发集成中心副总监袁华斌介绍,企业投产了全国首条装修装饰垃圾生产线,可自动分类,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改变装修垃圾无源头处理现状。

聚“绿”成园区,武进绿建区经过七年尝试和探索,已基本完成涵盖绿色建筑建材研发、生产、应用、推广、金融等“全产业链”的大整合。截至去年底,绿建区绿色建筑产业产值规模超700亿元,核心区各类科研机构等超400家,产值超40亿元。

“模块化拼装”是绿色建筑领域的全新尝试。位于南通市政务中心北侧的停车楼,楼梯、楼板等预制件全部在工厂里完成,建筑工地没有扬尘污染,没有轰隆隆的噪音,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

在全省范围内,从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节约型城乡建设到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从试点示范到推广运用,从行业领域的探索到城市范围的拓展和区域集成,绿色建筑产业正在勃兴。

共享“蛋糕”仍需“做实功课”

2017年5月,住建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要达到15%。建筑业正经历一场转变工程建造方式的重大革命。

“装配式建筑在我省甚至全国都还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成际贵坦言,前期投入大,短时间看不到经济效益是很多建筑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如果客户需求的建筑规模达不到相应量级,就不能实现整体成本的降低。”

此外,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家居理念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私人订制被广泛提倡,工厂高价打造的一套通用模具往往不能完全适应客户提出的种种不确定要求,重新打造模具也会使得企业前期成本负担加重。

“建筑废弃物经处理后利用率高达90%,但生产线前期投入大,很难盈利,综合来看社会效益远超经济效益。”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锋直言,原料收集和新制品应用这两个“出入口”面临着现实难题。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产品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倡。“这实质上仍是种趋利行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绿色管理却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 成际贵提醒,绿色管理是绿色建筑的关键一环。

绿色管理的核心是人。石材、砂浆等原材料是否合格需要人来检验,工厂制造的产品是否符合标准需要人来检测,现场装配需要人来作业……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现有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又无法与绿色建筑的高要求相匹配,矛盾日益显现。

“现在江苏建筑业从业人员接近900万人,一线工人受文化程度限制,将越来越难以适应绿色建筑对精益建造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如今年轻人往往认为建筑施工既脏又累,不愿从事这一行,导致职业出现断层。”成际贵不无担忧,“此外,现阶段很多加工部件的工厂负责人都是由传统项目经理转化而来,对于新业务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

事实上,除了初期成本高和绿色管理缺失问题,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中还亟需处理好标准有但不完善、诚信缺失、仿制品泛滥等问题。对此,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冰持乐观态度:“任何新技术新理念要推广,初期都会经历一些坎坷。但如果始终秉承绿色理念,不断发展优化,绿色建筑最终一定能达到节能、环保、可持续的效果,绿色建筑产业也一定能为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记者吴琼 王建朋 实习生 袁新宇

  • 上一篇:新春走基层丨流感来袭,多少家庭因你们而温暖
  • 下一篇:数千吨危险废物被跨省倾倒至长江 检方起诉追究25人刑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