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仪凤门外发现明代护城河驳岸

时间:2019-02-14

明代护城河东驳岸平面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没有人在热河路谈恋爱,总有人在天亮时伤感。如果年轻时你没来过热河路,那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民谣音乐人李志的一首《热河》,让南京的热河路被歌迷们广为传唱。这条民国时期修筑的“网红路”,在明代是什么样子?

2015年和2018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先后对热河路沿线两处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分别发现了明代护城河仪凤门段的东西驳岸遗址。两处遗址遥相呼应,揭示了下关地区从江漫滩发展成为繁华通商口岸的开发历程。如今的热河路,当年就是沿着护城河的河道走向人工填河修筑而成。

护城河西驳岸现身仪凤门

清代驳岸东移加盖“河景房”

明代护城河仪凤门段的驳岸遗址,在4年前便已初露端倪。

2015年9月至12月,考古部门对下关滨江商务区鲜鱼巷地块(热河路以西、建宁路以北)进行了发掘,在12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水道、驳岸、灰坑、水井、道路、台阶以及多座依河而建的房屋基础等遗迹一一现身。

市考古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公众服务部主任骆鹏告诉记者,当时发现的驳岸共有两条,均为南北走向。其中,一号驳岸修筑于明代,由较为规整的条石错缝砌筑,条石底部打有木桩支撑,发掘长度19.7米。驳岸中部被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打破,这条道路很可能与探沟内发现的六排木桩构成了一个埠头。

二号驳岸修筑于晚清时期,位置在一号驳岸东侧11.8米处,由砖块和石块砌筑而成,驳岸底部有木桩基础。

据史料记载,该地块当年是明代城墙钟阜门至仪凤门段护城河流经的区域,根据仪凤门、静海寺遗址的位置及今狮子山北麓的护城河推测,两条驳岸以东应该是明代南京城墙护城河的范围。

这两条护城河的西驳岸砌筑规整,清代驳岸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还被当作房基,在上面加盖房子。驳岸位置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向东缩进,直观地反映了从明清直到民国时期,这段明代护城河逐渐被侵占、水位升高直至淤塞的发展过程。

天妃宫小学新址挖出东驳岸

“装修”简陋或因反复破损修缮

要搞清明代护城河有多宽,只找到一侧驳岸还不够。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6月—10月,市考古研究院在天妃宫小学新校区地块(建宁路以南、热河路以东)的发掘过程中,又找到了与之遥相呼应的东侧驳岸。

这条明代驳岸为南北走向,距离热河路约50米,发掘长度约55米,宽7.5—15.5米。驳岸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砌筑而成,高低不平,石块大部分为经过粗略加工的紫红色砂岩,还有一些二次利用的废旧石。整个驳岸的西侧砌筑齐整,边缘明显,石块加工也相对细致,呈方形或长方形。

相比用条石砌筑规整的西驳岸,此次发现的明代护城河东驳岸略显简陋。骆鹏表示,鉴于驳岸的特殊性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被反复破坏、修缮,加上驳岸现存部分距地表较深,初步推测上层的条石部分已被破坏。

下关开埠后填河修路

百米宽护城河不断“缩水”

古人常用“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来形容城池的坚固,其中“汤”与“池”指的就是护城河。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明王朝浚后湖(今玄武湖)及石灰山龙湾(今下关一带)河道,改造为护城河,从此成为南京明城墙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人们在仪凤门看到的护城河,只是紧贴城墙的一条小河道。随着仪凤门段东西驳岸遗址的现身,明代南京城墙下关一带护城河的最初风貌逐渐清晰:从狮子山下的卢龙河向南,沿着如今热河路的走向,拥有宽度超过100米的开阔水面。

骆鹏介绍,明代护城河被侵占“缩水”,主要发生在清代。护城河西侧明清两代驳岸逐步东移,以及驳岸上的众多房屋基础,反映了下关地区从江漫滩发展成为繁华通商口岸的开发历程。随着下关开埠,人口逐渐聚集于此,用地需求日益增长,护城河逐渐被填埋作为用地。

1914年,南京地方当局在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时,开始回填此处护城河,并沿着河道走向修筑道路。竣工时初名“黄泥路”,1935年按《首都计划》要求与规划,以热河省省名命名为“热河路”。

本报记者 朱凯

  • 上一篇:《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 获“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
  • 下一篇:“10元理发店”暗藏强迫交易 警方抓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