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生(左)和宦志田。
王玉生制作的檀香木绣眼方笼。爱东 摄
中国江苏网讯 扬州宫廷鸟笼大师王玉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雀笼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擅长宫廷雀笼制作。这位71岁的扬州工艺美术大师,近年来一直在物色对雀笼制作感兴趣、并有一定悟性和基础的人,以传承这一技艺。12日,扬州市区紫气东来酒店,一场特殊的收徒仪式在这里举行。当天,盲人宦志田被王玉生收为徒弟。记者了解到,王玉生近年来收过十多名徒弟,收盲人为徒,还是头一回。通讯员 朱爱东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陈咏
他 是国内唯一的“雀笼大师”,一只雀笼200万没卖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王玉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雀笼工艺大师。就在去年12月13日,第三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在澳门开幕,300余项中国及海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000多件海外人士收藏的古代艺术品参展。扬州宫廷鸟笼大师王玉生受邀参展,带去了他制作的精美宫廷鸟笼。
王玉生告诉记者,自己不仅携带了代表作赴澳门,一件老红木牛骨绣眼笼,一件檀香木绣眼方笼,还现场展示了仿雍正年代的黄豆豆鸟笼门花雕刻技艺,展览现场人气旺盛,大家对扬州传统的宫廷鸟笼工艺非常好奇。
据了解,檀香木绣眼方笼,王玉生花费了3年时间才制作完成,采用了珍贵檀香木和翡翠等材料,并且首次在鸟食罐、鸟笼钩等配件上加上“落款”。在金属鸟笼钩上,还特意雕刻了《三国演义》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煮酒论英雄”人物故事。
王玉生介绍,扬州雀笼以绣眼鸟笼和画眉鸟笼为主,多用象牙、金银以及紫檀、酸枝等珍贵木料制成。清朝时期,扬州经济文化发达,雀笼市场很大,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扬州老城教场曾聚集了众多雀笼作坊和店铺,其中一条小巷就被命名为雀笼巷。随着历史变迁,不少雀笼,特别是宫廷雀笼的制作技艺失传了。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王玉生开始全力复原宫廷雀笼。历经二十多年的钻研与制作,16只消失的宫廷雀笼被王玉生一一复原。其中一件得意之作——老红木宫廷画眉笼,配件是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淘来的,材料取自老红木家具。王玉生花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完工后,有人曾出价200万元想要购买,被王玉生拒绝了。王玉生说,自己的作品没有相同的,一个品种自己只做一件,每件都像他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卖。
王玉生说,制作鸟笼,特别是宫廷鸟笼,对技艺的要求极高,一只鸟笼可能有上千个零件,制作前必须精确绘制图纸。制作的时候,需要熟练掌握木工、牙雕、金属雕刻等工艺,还要有一定的建筑学、数学等知识,既对自身“本事”有较高要求,又必须特别能坐“冷板凳”,因此能坚持学习下去的人并不多。对于王玉生来说,一件件成功的作品能给予他成就感,而能教出下一代学徒,传承技艺,则更加重要。
他 双目失明却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学会做鸟笼
拜师现场,宦志田紧握王玉生的手激动致谢:“谢谢师傅,我一定好好琢磨,把鸟笼制作往更高水平发展。”
宦志田今年49岁,五年前开了一家盲人推拿店。不过,他被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推拿手艺,而是手工作品制作。宦志田会做鸟笼,擅长家具维修,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手工活做得不比别人差,做鸟笼最为拿手。
记者了解到,宦志田10岁时因患脑瘤导致双目失明,不得不离开学校,就自己做手工玩。他找来废弃木料和工具,无师自通,学会了做小板凳、小椅子。宦志田当初做鸟笼是因为他有养鸟的爱好。买一只鸟笼要几百元,宦志田觉得贵,就自己动手做。每只鸟笼有近百只笼丝,都是他一根根削出来的。
扬州星火志愿协会这几年专注于助盲志愿服务,该协会负责人朱先生从扬州盲友圈里得知宦志田擅长做鸟笼,便走进宦志田的家中,发现宦志田的鸟笼做得像模像样,还有图案。之后,朱先生带着宦志田的鸟笼去四川参加全国性志愿项目交流大会。
一次,朱先生和王玉生提起盲人宦志田擅长做鸟笼一事,希望王玉生帮宦志田提高鸟笼制作技艺。王玉生听说盲人制作鸟笼,也很好奇,他亲自走进宦志田家中,通过近距离接触,王大师感叹宦志田“真不简单”。
经过多次交流,王玉生认可了宦志田,最终决定收他为徒,宦志田也因此成为扬州雀笼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在现场,王玉生还送给宦志田一套打孔的模具。宦志田感动地说:“我眼睛看不见,但会用心做事,马上我要去摸一摸大师的鸟笼,摸一摸大师给我的工具,揣摩鸟笼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