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元宵夜往北走”坚持600年成“非遗”

时间:2019-02-21

元宵夜往北走的民俗活动很隆重,并且坚持了600年。

中国江苏网讯 2月19日是传统元宵佳节,在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方巷,600年来这里的男女老少在元宵夜,除了举着灯笼燃放烟花爆竹闹元宵外,还要朝北的方向走上一段路程,从未间断过。这一奇特的民俗不但成为当地人闹元宵的特色节目,而且被江苏省及南京市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方巷人“走北”不停步又赋予了新内容。

通讯员 叶方龙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卢斌 摄影报道

“走北”习俗热热闹闹流传600年

2月19日傍晚6时,记者前往方巷村,刚到村口就发现通往村口的道路已经被前来看热闹的外地车辆堵得水泄不通。

走进方巷小区,记者看到方氏家族们正穿着古代服饰,举着彩旗,敲着锣鼓,带着灯笼和鞭炮朝集结地走去,一派喜气洋洋。居民们介绍说,这里“走北”的习俗热热闹闹流传下来600年了,作为方家后代,没有理由不继承前辈传下来的这一好传统,不论身在何方,每年元宵节,在外工作的人都会想尽办法赶回来,参加这个流传600年的盛典,就是不想错过这一热闹的“走北”习俗。

逢节思亲, “走北”人越来越多

村子里老人告诉记者,陆营社区方巷“走北”的由来。600年前,方巷第一代老祖宗方英从山东迁徙到此地谋生,他把全家安置好以后,只身一人又回趟老家,临行时他告诉家人,待他把老家的事处理完毕,估计要过正月十五小年才能回家。

方英走后,眼看小年就要到了,他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方池龙、方池虎、方池雷兄弟左等右盼,直到正月十五傍晚始终未见方英的踪影。兄弟三人在妈妈的带领下连夜出发,他们手持灯笼火把,北走寻亲,边走边寻,结果始终未能再见亲人,留下了无比的痛苦和遗憾。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段昔日佳话流传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六合当地方氏宗族后人都要自发组织“走北”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北”的人有二三百人,如今,每家除留守一人在家燃放鞭炮,迎接过往“走北”人外,其他男女老少全部参加。加上亲戚和游客的加入,正常情况下,8000人上下,一般领队的都是方姓长者。走在前面的人有旗手,跟在后面的有锣鼓队,后面的方氏家族大都高举灯笼,手持烟花爆竹,边走边放,特别是走到桥头、路口、村庄附近,鞭炮放得更多、更响,一来是烘托气氛,大造声势;二来也有驱邪除恶之意。因为是晚上“走北”,有的拿着蜡烛,有的提着灯笼,道路被照得通明透亮。最后面是吹拉弹唱的队伍,唢呐吹得喜洋洋,锣鼓敲得震天响。如今队伍中还有自发组织的少男靓女挑花担、扭秧歌、玩花船、跳街舞,所到之处,满街欢乐、祥和的气氛。队伍向北起码要走1里多路,所到之处,各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路边围观鼓掌呼应。

“走北”民俗被省市确认为“非遗”

一位大妈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人“走北”是自娱自乐,现在不同了,这一特色民俗已被江苏省及南京市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引起不少周边都市人赶来凑热闹,更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连老外也来瞧稀奇。本来不起眼的小村子因为“走北”出了名,成为旅游新景。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当地周边的大小宾馆都被外地游客和摄影发烧友预订一空。

2月19日晚7点钟,方巷村口就聚集了近万名男女老少,随着方氏族人一声令下,年轻后生举着方氏大旗昂首挺胸走在前面,十多人的锣鼓队、腰鼓队紧随其后,再后面就是浩浩荡荡的“走北”村民,弯曲绵延达2公里,场面十分壮观。队伍行进中,不时有外地人和游客插队,加入到“走北”的队伍里来。所以“走北”的人是越走越多,队伍也越走越长,一眼都看不到头。

长芦街道文体中心主任方金花介绍,“走北”习俗,具有强大的家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不仅增进了亲人和睦、邻居互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走北”活动出现了三多:年轻人多,外地人多,在外工作的方巷人回来参加活动一年比一年多,另外,“走北”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热闹。现在“走北”又赋予了旅游招商,交流致富信息,邻里互助,亲情互动的新平台。

  • 上一篇:“正月不剃头”其实缘起古人“思旧”
  • 下一篇:老人给区委书记写信 感谢“民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