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长江路上的法国梧桐为市民撑起“绿色遮阳伞”。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新街口地铁站的人潮。 王诗雯 万程鹏摄
中国江苏网讯 地球刚刚度过140年来最热的6月,世界气象组织曾预测,未来5年将是有史以来最热的5年。8月3日,3号副热带高压北抬,从7月21日出梅开始就进入炙烤模式的南京城终于“退烧”,最高气温虽跌至35摄氏度以下,而人们对高温的“余悸”尚在。
温室效应在加剧,在大自然的“烤”问下,“水泥森林”如何构筑“清凉世界”,将是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城市规划如何缓解热岛效应?建筑设计是否要从源头考虑“清凉指数”?绿化率能否从数据变现为更多“阴凉”?让高温“降一度”,让城市更宜居,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城市需要“冷”思考。
城市更新,请带上“清凉意识”
2日上午,老南京人朱德胜刚刚送完孙子上补习班。经过中山南路和户部街路口,他停在一家熟食店的廊檐下,准备休息一下喝口水,“我在南京生活七十多年,今年是头一次这么热。好在沿街都有招牌廊檐,也比较阴凉。”
近年来南京力推城市精细化管理,对沿街门牌店招的改造不光是为提升颜值,还要突出实用。在瞻园路、长乐路、建康路等路段,大小廊檐一字排开,成了炎炎夏日中的“凉心”工程。
带来清凉的微更新,不光是街边廊檐。从元通地铁站5号口走出,一片树林掩映中,四条木凳分散其间。浓密的树荫夹带着不时吹来的微风,这样的纳凉地点,在高楼林立、道路宽直的河西,显得格外惬意,外卖小哥以及其他市民在此扎堆。
红瓦尖顶、老虎窗、立式烟囱、带立柱的门廊,推门而入,茶吧、图书柜、读书角、茶艺桌等一应俱全,位于平江府路夫子庙牌坊东侧的文采书屋,为市民提供了纳凉的好去处。这是秦淮区打造“转角遇见”公共文化空间的首个项目,年底将达到100家。“平时有附近居民来看书闲坐,一些路过的游客也会进来看看,这里有空调和茶水,夏天进来坐坐很舒服。”该店负责人朱元说。
细节,折射出城市气质。城市更新的步伐在加快,骄阳“晒”出了市民期盼。
73岁的张正国沿着太平南路走了好几百米,终于找到一处可以坐的长椅。老人家说:“我们老年人大热天的走在路上,就想中途能在哪歇歇,可是街边长椅却很少。”
在月安街路口等红灯的汪宇很无奈,他要穿过江东中路到对面的怡康街,但江东中路主路加辅道一共12条车道,“一个绿灯都不一定能过得去,中间什么遮挡都没有,这么大的太阳……”新城路网建设追求通行量的同时,行人的需求往往无法兼顾。
“欧洲的公园和街头,夏天到处有直饮水的龙头,南京也可以借鉴。”从奥地利留学归来的卢宏阳说,欧洲城市很注重水资源的利用,水不仅可以饮用灌溉,同样也能降温。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志超对卢宏阳的建议很赞同,“中东国家身处内陆沙漠,很注重水体的规划,他们的宫殿里就有蜿蜒的小河。德国弗莱堡市则形成了环古城的水系,水网密集,且不断流动,人们可以随处取水纳凉。”他表示,要打造宜居舒适的夏季都市生活圈,必须注重局部地区微气候的改善,见缝插绿,比如在合适的地方种植树木草地,预留或开辟水面,加速空气的流动,以便带走热量。
地表之下,要让出“共享空间”
8月2日下午两点半,新街口商圈的地表温度已经高达41摄氏度,孙中山铜像下热气蒸腾,知了躲进法国梧桐的树荫,扯起嗓子鸣叫。马路上,汽车和电动车飞驰而过,稀稀落落的行人步履匆匆,很快又躲进一家家开足空调的大楼。
从工商银行旁的地铁口转入地下,凉意伴随着喧嚣扑面而来,时空仿佛瞬间转换——奶茶店的门口排起了长队,零食铺子里挤满了年轻的面孔,卖手机配件的小门面传来讨价还价声,食客们在餐饮店里大快朵颐……“每天大概能卖600多杯饮料。”地下广场上正在制作冰饮的小哥报出的数字,令人惊讶。
滚滚热浪,依然挡不住南京人的消费欲望,他们只是不再徜徉于地面,而是营造出一个活色生香的地下世界。南起淮海路,北到艾尚天地,在炎炎夏日,消费人群躲进四通八达的地下,在阵阵凉风中轻松抵达目的地。德基广场提供的数据显示,出梅之后最热的这十多天,日均客流依然接近10万,与平时并无太大差别。
寸土寸金的核心主城,正在加速向下生长。“发展地下空间,是缓解热岛效应的一个有效途径。”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理事长黄富民说,城市在夏季大量制冷设备的使用,是温度提高的原因之一。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属性,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将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城市的热量排放。南京的新街口,是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样板。拥有24个出口的新街口地铁站,高峰期单日客流接近百万,完美结合了交通和商业功能。
不仅仅在新街口,建在五台山山体内的先锋书店,已是南京知名文化地标。头顶一片水面的科举博物馆,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红景点。南部新城和江北新区的规划中,也都在地下做足了文章。
新街口的地下空间,还在不断长大。南京正在抓紧编制《新街口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人防部门已经和金鹰达成一致,要把地下空间向金鹰地下延伸,预留更多向西的空间。玄武区也希望地下空间进一步北扩,未来沿着中山路东侧,市民不晒太阳能一直走到鼓楼。6月,青石街地块已经竖起围挡,德基三期下沉式广场的项目已经动工……
新街口地铁站,人群熙来攘往,不少逛累的市民在墙边、台阶席地而坐。在扩张的地下空间中,如何营造出更多公共共享空间?黄富民认为,依法配建的人防设施,产权归政府所有,但当前的功能相对单一,多数是停车场、商业设施和过街通道,要考虑能让渡一些给市民,增加一些便民设施。南京并不缺少地下空间,仅新街口地区就有50万平方米,各个商品房小区也均有人防设施,他建议南京系统梳理地下空间,拿出一些资源用于民生公益,“比如在地下建一些市民活动中心,不管春夏秋冬,百姓能进来喝杯茶,看看书,读读报。”
城市绿化,让阴凉落在市民头顶
8月1日,封闭维修一年的莫愁湖公园重新开门迎客,白天涌入游客2.6万人次。全园还新建总长度2.9公里的绿道,其中更新环湖路段约1.4公里,成为了市民休憩健身最热门线路。晚上7点半,莫愁湖公园夜公园拉开帷幕,人声鼎沸间,这里成了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
漫步玄武湖、避暑中山陵,城市阴凉之地,让人们不得不感慨自然的馈赠和前人的智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从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天然空调’作用。”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小钊说。
“从新街口逛街回学校,上海路、广州路、宁海路……两侧的法桐树几乎空中握手,遮阳蔽日,完全不用撑伞。”对于从南师大毕业10多年的刘女士而言,春萌新绿秋染落叶、夏带清凉冬送暖阳,法桐大道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丽“底色”和城市名片,也是留给自己最美城市记忆之一。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南京人记忆中的浓荫如盖,如今变得有些稀疏了。让城市的“绿量”跟上人口和经济数字的攀升,南京近年启动了城市绿道建设计划。“区域性、社区型绿道建设较多,而结构性绿道网络建设还不够。相互间的串联仍有欠缺,绿道功能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任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南京市累计建成绿道860公里。根据《南京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今年南京计划建设299公里绿道,到2020年底全市绿道总里程将达1400公里,基本形成全市域较为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
“贯通后的滨江风光带很漂亮,但是树荫还不够,很多地方还是缺绿荫的,所以电瓶车观光的生意很好,但全程跑下来不容易。”热爱跑步的李先生对记者说。烈日炎炎下的江心洲,滨江风光带绿道游客稀少,而穿洲公路上却聚集了不少拍照的市民,两侧高大挺拔的水杉树见证了江岛变迁,这条林荫绿道成为了夏日地标景观。
“要有大草坪,更要有大树。在强调城市绿地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绿化覆盖率,”刘小钊表示,相比于前者强调“见绿”,后者考量的是树冠投影面积,对于城市宜居更有意义。与之相对应的,在注重城市绿道建设时,要注重城市林荫系统的配套打造。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至少要有40%的树荫覆盖面才能抵消沥青带来的热岛效应。3/4的树荫覆盖可以达到2.5摄氏度左右的降温效果。“如果能够把公园、广场、道路和小区串成一个完整的林荫系统,这对于市民而言是一个大福利。”
让城市“清凉”是个系统工程,正在推广的“海绵城市”让硬邦邦的路面变得会“呼吸吐纳”,而南京江北新区的“垂直森林”的项目则试图让建筑绿起来。浦口大道与浦滨路交汇处,扬子国资集团打造的两栋楼宇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接下来就要“植绿”。相对于“垂直森林”的先锋实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新加坡充分利用屋顶绿化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刘小钊表示,装配式建筑和太阳能应用有政府支持推广,推广屋顶绿化还需要政府扶持,需要相关配套政策跟上。根据相关研究,通过屋顶绿化可以实现建筑物室内平均降温2摄氏度左右。
城市有爱,撑起“清凉遮阳伞”
下午1点,拥有十万人口的保障房岱山润福城进入“午休”模式,马路上已少有行人。六旬环卫工人余开发清扫完责任区最后一片杂物,用毛巾揩一把汗水,转身进入衡村街5号的平治社区一楼大厅,享受片刻清凉。
大厅一角是社区今夏设立的“平治爱心驿站”,2张桌子、8张座椅,茶水桶、绿豆汤、瓶装饮用水等消暑物品一应俱全。“社区公共空间全部对外开放,欢迎高温下的室外工作者来这里歇歇脚。”平治社区党支部书记徐燕说,驿站每天都有数十位环卫工、道路停车管理员、快递员、外卖小哥“光顾”,一个小小的爱心举动,换来一张张满是汗水的笑脸。
酷暑之下,博爱之都爱心涌动。各行各业敞开大门,邀请奋战在户外的城市建设者进来歇歇脚,吹吹风。自然气候无法改变,点点善举也能为城市撑起一把“人文遮阳伞”。从政府部门,到企业机构,再到热心市民,为让南京“降一度”,全城不遗余力。
苏果超市旗下的双龙巷好的便利店门口,一台“爱心冰柜”吸引了路人的目光。冰柜上面贴着“城市清凉侠公益补给站”的海报,环卫工人、市政工人、人民警察、公交司机、执法人员、快递小哥等都可以免费取用冷饮,市民还可以随手购买一瓶水放入冰柜中充实补给站。这个公益活动,苏果已经坚持6年。
南京市城管局设在全市的环卫工安康驿站、爱心驿点达589个,今年全部开放供环卫工休息,除了空调、电扇、常用药品等设施物品,茶水、热饭、淋浴等成为标配。
工商银行南京分行145个网点、浦发银行南京分行101个网点在大厅开辟“高温服务驿站”“清凉驿站”,随时为城市美容师、快递小哥敞开大门,送上清凉。
在定淮门大街6号小区门口,69岁的崔传面每年夏天都会摆出免费茶水摊,这一习惯老人已经坚持了22年,不少路过的快递员、外卖师傅都会在这里停下来喝口水,短暂的休息之后又开始忙碌起来……
南京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缓解热岛效应,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统筹,也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新理念,从源头重视。
高温,不该是都市幸福指数的“杀手”。宜居之城,该有阴凉可庇佑。8月4日,南京最高气温降至32摄氏度,三伏天迎来短暂的“中场休息”,但对于南京而言,破题热岛效应,却只是刚刚吹响“开场哨”。
本报记者 盛文虎 仇惠栋
本报见习记者 李 凯 董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