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
2018年,本报驻抚州、萍乡记者在采访脱贫攻坚战役、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投身新闻现场,挖掘新闻背后故事。同时,感动着基层干部为了带动一方百姓脱贫,无私奉献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感动着无数干部群众挥洒汗水、全力奋战在文明城市创建一线的见闻。记者用自己的真情与笔墨,努力唱响江西好声音。
感受先进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李耀文
2018年清明节前,接到报社紧急通知,要求抚州记者站立即派记者采访报道南丰县太源乡寨俚村第一书记、抚州长运公司干部胡学发的先进事迹。胡学发的事迹得到省委高度重视,通知要求,务必在清明节假期结束前完成采写。
写人物通讯的关键是写人,把人物写活写得传神,是记者需要认真琢磨的。而此次报道的胡学发,在记者采访前已经去世,要挖掘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只能通过他身边人的讲述来获知。
接到通知,记者立即赶到南丰县。尽管胡学发已经离开了大家,但从村民到村干部,无不为他的事迹所感动,特别是一些贫困户的话语,朴素而真挚。70多岁的贫困人员胡水龙,听闻记者是来采访胡学发的事迹,嘴里一直不停地念叨:“这么好的人,怎么就没了呢?”“真的比我亲兄弟还亲啊。”采访结束时,还一直拉着记者的手说:“我一个农民不会说什么漂亮话,要麻烦你们记者,好好报道他的感人事迹。” 村委会副主任聂金贵在记者采访间隙,不停讲述胡学发病发当晚的情况,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2018年行将远去,此次人物采访,让记者难忘并感动。记者切身感受到,先进人物虽然逝去,但影响力长存。
乐为创建鼓与呼
本报记者 刘启红
2018年,萍乡再次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集结号”。作为萍乡创建工作的一名参与者、记录者,一年来,我深切感受到萍乡干部群众为创建而迸发出的激情和热情,更看到创建给萍乡带来的显著变化。
我走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群体当中,走进整治市容的城管队伍当中,走进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当中,走进身披马甲值守斑马线的机关干部当中,探究干部群众的创建心声。在多次采访中,我注重让干部群众代言萍乡创建工作,说出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朱哲是萍乡城管三大队一名协管员,在创建期间,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运转,他的身体出现了尿血现象,却“轻伤不下火线”。12月19日,记者见到朱哲时,他正在路段执勤,他由衷地对记者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萍乡多年未实现的梦想。现在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城管队伍决不能掉链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萍乡人,我对创建工作感同身受。过去的一年,我对每一篇反映萍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稿子都倾注了感情,通过不同的新闻体裁,唱响萍乡创建好声音,得到当地宣传部门肯定。如今,萍乡创建工作再次起航。在新的一年,我将继续见证当地干部群众的执着和初心。这份初心,将激励着我乐为萍乡创建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