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思嘉
靖安县罗湾乡,一个距离县城58公里的山区小镇。在这里,有2个省级贫困村和1个市级贫困村,精准扶贫户一度占到了全县的23.5%。
冬至前夕,记者来到罗湾乡,家家户户忙着包饺子,好不热闹。全乡的3个贫困村找到了因地制宜的特色“致富路”,让“摘帽”更有底气。
塘埠村是靖安县“十三五”3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434户人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3亩。
塘埠村的64户精准扶贫户中,40岁以上没结过婚的“光棍”就有24个。“好女不嫁塘埠村。为啥?因为咱村穷,没有女子愿意嫁过来。”塘埠村村民曾陈刘说,“自从扣牢‘第一粒纽扣’,日子越来越好,今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来村里的媒婆越来越多,‘光棍’们开始陆续有对象了。”
何谓扣牢“第一粒纽扣”?乡长漆毛毛说:“就是抓牢抓实党建+扶贫,建立健全‘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整改’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脱贫摘帽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塘埠村背靠罗湾水库,为了进一步在当地掘出“金子”,村里成立了北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罗湾水库旅游观光、水上娱乐。乡里将原来分散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注入到这家公司,作为全村贫困户的入股资金,今年全村的贫困户就可以开始分红。
依山傍水的楼前村生态优越,可多年来村民捧着生态的“金饭碗”却吃不饱饭,成了一个省级贫困村。“今年初,村里自筹资金15万元,兴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10亩农田养殖食用青蛙。今年,青蛙养殖纯收入可达6万元。”楼前村第一书记王秋生介绍。村里还引进了罗汉果,开发了筝竹两用林,成立了扫帚厂。贫困户曾省红说:“原先我一家全年收入也就2000多元,现在两口子在扫帚厂工作,每天能挣100多元呢。”
为打造有竞争力的水稻产业,楼前村坪头岭农副产品合作社推广应用低碳土壤、循环土壤等新技术,提升了耕地质量,生产的绿色生态大米广受欢迎。今年,合作社里的39户精准扶贫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楼前村还安排了10多个贫困户,在邮政e邮平台从事村合作社的农副产品包装和网上销售工作,一年多来,这10多个贫困户月收入都有近2000元。
和楼前村一样吃上了“生态饭”的是罗湾乡另一个省级贫困村――哨前村。省农业农村厅驻哨前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宋海涛告诉记者,哨前村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吸纳村里所有贫困户成为股东,兴建了150亩高标准水稻田。同时,村里引进客商,打造了百亩荷塘、高山梯田、彩色水稻、130亩水蜜桃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今年,村集体还收购了村民闲置的旧房,改造成民宿投入运营,年收益达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