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叠加“风景”变“钱景”

时间:2018-12-29

本报记者钟海华

参股合作,村民变股东;就近就业,上山变上班;旅游经营,民房变客房……近年来,龙虎山景区以“建设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为目标,以景区带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形成乡村与景区共生共融、共建共享、共抓共管的发展格局。

“旅游+基建”

景村共生共融格局形成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景区扶贫挂点干部职工将工作重心全面下移、力量全面下沉,共派出205名干部和18个工作组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医疗、教育、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等问题。

“在景区建设中,立足群众所需,按照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优先实施路、水、气、视、讯、住房等扶贫项目,着力改善核心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景区民政局局长周柏青介绍,为改善景区的村容村貌,全区共拆除危房、空心房近3000平方米,清除路障16处,拆除露天厕所14处。同时,完成通村及村内道路路面硬化14.7公里,整砌水渠、水沟8500余米,公共设施明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明显提升。

“旅游+产业”

“输血”更要“造血”

完善了硬件,夯实了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好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景区群众增收致富?答案是:培育特色产业,建立持续“造血”的盈利模式。

根据地理、自然条件,景区率先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依托景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不断扩大铁皮石斛、天师板栗、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采取“景区规划栽植+农户管理获利”模式,即景区出资金购买果树苗、农药、肥料,并统一规划种植,农户负责参与劳动、管理、销售,收益全归农户。目前,景区的旅游通道沿线栽植板栗树、茶树等1万余亩,参与农户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为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景区还通过“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民宿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吸纳58户贫困户入社,每户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等,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

“旅游+就业”

返乡农民工家门口上班

近几年,景区通过农家乐厨师、观光车驾驶员、保安员、服务员、保洁员、解说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群众287人、贫困大学生15人就业,间接解决1万余人就业。

“在创业方面,对有意愿、有能力在景区发展花卉、果蔬种植等旅游相关产业的486户贫困户,每户提供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共计2430万元。”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和农家超市的30户贫困户,采取统一规划、业主自建、部门“一对一”帮扶的精准扶贫方式,每户由帮扶部门落实3万元至5万元的帮扶资金。目前,景区及周边建成农家乐和乡村民宿有200余家,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达60余家,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 上一篇:红谷滩新区道路改造见民生
  • 下一篇:喜看小月展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