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景萍
坐拥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省级森林城市、全国生态县等称号的浮梁县,日前又获评江西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千年古县浮梁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赢得了不少国家级、省级荣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连日来,记者多次深入浮梁,以期站在江西绿色崛起的大背景下,解密生态保护的“浮梁贡献”。
生态旅游的民生贡献
贡献一: 贫困村成了富裕村
“农家乐纯收入20多万元、代销土特产收入6万元、茶园收入7万元……一年总计收入50多万元。”1月16日中午,站在自家的“高际大酒店”(农家乐)门口,掰着指头给记者算完去年的收入,浮梁县瑶里镇五华村汪湖村小组村民胡 松心里美滋滋的。
“生态旅游开发真的让老百姓受益了。”说起现在的幸福日子,胡 松的思绪难免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掩映在茫茫林海之中的汪湖村小组,因为所处地势太高,路难行、田难种、山上的农副产品难卖,大部分村民都靠外出务工或政府救济生活。汪湖因此被谓之为瑶里最贫困的村子。进入新世纪后,为了适应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当地依托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开始打造汪湖生态游览区。近年来,随着景区游客的不断增多,汪湖的大多数村民像胡 松一样,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如今,汪湖14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建起了新楼房,拥有了小轿车。曾经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贡献二:捧着“金饭碗”吃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瑶里镇,从生态旅游开发中受益的还有许许多多人。该镇郑家山村村民何志勇就是其中的典型。2013年,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何志勇,牵头成立了瑶眉茶叶合作社。经过几年的运作,该合作社目前已将当地的土特产卖到了上海、南京、南昌等大城市,年营业额达到了400多万元,直接带动了6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其中还包括了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谈及自己的经营之道时,何志勇乐呵呵地表示,正是因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了推介产品的机会。”
“多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地在生态保护中发展旅游产业,坚决不让老百姓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瑶里镇党委书记汪德胜告诉记者。目前,瑶里镇直接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受益的人口已达近万人,占全镇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生态保护的有益实践
举措一:小鱼儿将迎来法规保护模式
如今红红火火的生态旅游产业,让瑶里镇的村民受益匪浅。记者发现,瑶里镇人今天的福祉,其实是一代代瑶里人长期以来坚守生态红线的大自然回赠,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时代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出的硕果。
全长28.5公里的瑶河,是昌江河的东源头,瑶里村人依河两岸世代居住生息。早在100多年前,当地乡贤们为了保证村民能喝上干净的水,在瑶河边立了一块名为“养生”的石碑,自此开启了瑶河禁渔历史。瑶里村村民吴绍春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瑶里村先后组织成立了瑶里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进一步完善了瑶河管理《村民公约》,并在瑶河边竖起了“禁渔碑”。如今,瑶河岸边不仅每晚都有志愿者值班巡逻,而且还装上了视频监控探头。吴绍春说:“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昌江水域生态环境,‘瑶河禁渔’还纳入了正在制定的《景德镇市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草案)》。今后,小鱼儿将迎来法规保护模式。”
举措二:全县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投资11亿元的水泥厂、投资13亿元的碳酸钙厂……近年来拒绝‘三高一资’企业投资至少上百亿元。”浮梁县环保局局长汪文勇如是说。
“2018年,制定并实施了《昌江流域(浮梁县境内)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组织编制的一批项目首次纳入了生态环境部项目库;2018年,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生态红线面积为1655.5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8.42%,生态红线比例位列我省前三,森林覆盖比例高达81.4%;截至2018年,全县有1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记者注意到,在汪文勇娓娓道来的一项项成绩与荣誉背后,是浮梁县关于绿色发展的精准定位。
2016年,浮梁县确立了“建设旅游胜地,做美山水城市,努力把浮梁建成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后花园,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样本”的发展定位。近年来,该县根据发展定位,高标准规划,全方位落实,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
生态旅游产业的真实现状
现状一:全域旅游格局已现雏形
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惠民的真金白银。俯瞰今日的浮梁大地,28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风景如画。近年来,浮梁县围绕青山绿水做文章,谋划了“一核两轴三集群”的全域旅游格局。随着全域旅游和“双创双修”的深入推进,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一大批有实力、有情怀的客商纷纷抢滩入驻。浮梁县委常委、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盛 晶告诉记者,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高岭中国村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荻湾”乡村振兴开发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花千谷农都小镇等一大批生态旅游项目,纷纷在浮梁落地。
与此同时,浮梁县目前已有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双龙湾农业生态园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此外,还有双龙溪、金竹山寨等30多处乡村旅游点。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浮梁全县接待游客1055.8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15.1%。
现状二:整体活力有待激发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该县的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着旅游景区、景点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足、旅游要素不全、文化内涵偏弱、专业的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
规划总投资3亿元的双龙湾农业生态园,位于浮梁县藏湾乡古铜桥,距景德镇市区仅20公里。可是,这家有着拓展基地、露天游泳馆、玻璃栈道与民宿等旅游设施的生态园,2018年竟处于亏损状态。生态园负责人李丽丽告诉记者,因为缺少专业的团队推广品牌,景德镇市很少人知道这个生态园,生态园客源主要来自“老带新”。
乡村旅游景点如今遍地开花。与双龙湾农业生态园一河之隔,是以青少年拓展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杨庄童话村。每到周末,这里便游人如织,但是因为体量太小,旅游设施不全,童话村最终很难留住游客。藏湾乡干部陈珍表示,旅游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如果没有长远的总体规划,就容易后继乏力。对此,该县旅发委副主任徐立新也坦言,浮梁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很好,但目前有的景点不够成熟且项目单一。
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的未来之路
前景一:建特色生态文旅圈
浮梁县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也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重视。有专家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山水文化、瓷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浮梁县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基础,各市场主体都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景点的文化品质。同时,还要舍得在人才等软硬件上投入,通过引进专业的团队,不断提升运营理念,对外讲好新时代的“浮梁故事”。有的专家则建议,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激励措施,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争先创优。同时,还可以尝试通过从机制体制创新和规划编制引导入手,力促各市场主体在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协同发展,构建起独具浮梁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圈”。
前景二:促全域旅游跨越发展
“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旅游发展。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实施全域保护,进一步搞好顶层设计,着手制定好绿色生态发展规划。”汪文勇表示。
浮梁今后的绿色崛起之路究竟会怎么走?浮梁县委书记罗建国表示,生态优势是浮梁最大的优势,该县将进一步擦亮浮梁“天生丽质”的本色,按照“瓷源茶乡、诗画浮梁”的主题,全域规划、科学布局。同时,依托浮梁“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遍布全县的古村落资源,不断挖掘旅游资源,发展全新业态,着力构建起产业融合的大旅游格局,全面开启浮梁全域旅游的跨越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