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伊 本报记者 鄢朝晖
踏着奋进的鼓点,迎着时代的风口,驻足回眸过去三年,赣南大地翻开了辉煌一页。
赣州国际陆港不断壮大、全市工业实现三年翻番,一项项改革举措和攻坚成果点燃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赣南脐橙、油茶、蔬菜品牌越来越响,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城乡公路升级、大病医疗救助,一件件民生“大礼包”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自2015年底赣州市委作出“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战略部署以来,赣州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六大攻坚战为主战场,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推进了一批降成本、优环境、强动力的重大改革。赣州迎来了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群众获得感非常强的黄金三年。
走好产业发展之路
2015年,赣州市工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工业底子薄、基础弱、短板多,长期依靠稀土、钨等资源型产业发展。
“主攻工业、三年翻番”,当时的赣州目标笃定。自此,全市上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狠抓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两城两谷一带”建设,构筑五大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如今,布局在赣县区的中国稀金谷,4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先后入驻,35个产业项目集结于此,赣州稀土和钨产业从初级加工、资源简单利用向新材料及应用转变,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
三年后的今天,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同口径翻番,工业发展量与质的提升,从一组组数据可见一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188家增加到1890家;全市引进超百亿元项目9个,家具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首位产业集中度从15%提高到45%……赣州市上下抓工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形成了围绕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招大引强的良好势头。
三年来赣州紧抓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从昔日传统的“靠天吃饭”向科技型、管理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逐渐成为共识,脐橙、油茶、蔬菜三大支柱富民产业风生水起。赣南脐橙产业搭乘互联网快车,以601.13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区域品牌百强榜前十。赣州茶油出口规模保持在全国前三水平。蔬菜产业异军突起,新增钢架大棚12.16万亩,所产蔬菜搭乘中欧蔬菜班列进军欧洲市场。
奏响增收富民之曲
2018年,瑞金市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9.38%、综合贫困发生率0.91%的优异成绩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成为赣南革命老区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市。这是赣州市奋力拼搏,带领全市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一个缩影。三年来,赣州全市累计脱贫64万人,退出贫困村801个,贫困发生率由9.4%下降至2.45%。
赣州的一系列经验做法,探索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新路,获得了广泛好评:
――为切实解决多年来困扰群众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设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
――为了实现贫困户脱贫的长远稳定,下大力气强化产业扶贫支撑,创新推出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重点围绕脐橙、蔬菜、油茶等传统优势产业助贫困人口增收;
――对群众比较渴望解决的教育难题,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政策校长负责制和乡镇属地负责制,实现助学补助全覆盖。
针对群众对生活环境的更高需求,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在赣南大地打响。近三年来,赣州市共计改造背街小巷1143条、棚户区9.97万户,拆除违法建筑1410万平方米,建设新农村点1.3万个。
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环境美了,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赣州市连续4年举办“文化惠民周”活动,让百姓共享文化精品。“这已经成了我们老百姓每年春节前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市民胡淑珍说。
夯实崛起跨越之基
不到一年就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22名,实现从零到全省第一的重大突破,领办创办的45个项目均填补省内空白,其中16个项目处于世界领先。这是章贡区2018年引进高端人才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欠发达、后发展的地区如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赣州以问题为导向,加快补齐人才、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夯实赣南老区崛起跨越之基。
赣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2018年12月举办的首届赣南苏区人才峰会,邀请了38位院士前来为老区和企业发展把脉开方,3家院士工作站成功落地。近3年来,赣州新建高层次人才产业园2个,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27人。
近3年来,赣州市加大投入,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8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79万人,省域副中心城市架构初步形成。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实现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