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通过对接央企引进的中材风电叶片厂区一景
本报记者 刘启红 文/图
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但当资源吃干榨尽之后,萍乡工业一度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和蛰伏期。萍乡决策者是睿智的,认识到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发展工业,决不可不加分析地全面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喜新不厌旧”,在“破旧立新”中通过技术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今,萍乡工业已经改变了以前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红(花炮)、金(冶金)五大传统产业格局,逐步形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金属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海绵产业新的六大主导产业。但是,对于在转型中爬坡过坎的萍乡来说,想要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还任重道远。
黑金时代的悲与喜
黑色,是萍乡除了红色基因之外的另一重主打色,可以描摹出当地工业发展的前世今生。正是依附煤炭这棵大树,该市逐步形成煤炭采选、矿山机械、冶金、建材、陶瓷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风景这边独好”。
江发、江矿、江机……这些名字,曾经在萍乡、全省乃至全国如雷贯耳。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些企业鼎盛之时,厂区内车水马龙,宛如一个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
如果以城市转型作为萍乡工业盛极而衰的“分水岭”,事实上,在转型前,该市的工业数据十分抢眼:萍乡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浮法玻璃2001年产量达555万重量箱,全国排名第八。
不过,花无百日红。像这般春和景明的日子,随着资源枯竭和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一去不复返。调结构、去产能等一系列“自选动作”“规定动作”相继叠加,萍乡工业走向没落。
来自萍乡市工信局的数字显示,萍乡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过两次短暂的辉煌:第一次是从1983年到1988年,产值年均增长14.8%;第二次是从1991年到1994年,产值年均增长17.9%。此后,该市工业一落千丈,1997年时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8.6%,资产负债率为77.1%。
毋庸讳言,由于工业企业总体而言乏善可陈,缺少“四梁八柱”支撑的萍乡经济总量在全省长期居于下游。
产业转型的危与机
多年来,无论萍乡工业如何怀念“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摆在当地人面前,那就是辉煌只属于过去。人们不禁要问,萍乡的工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伍的?萍乡工业为何会在换挡时总提不起速?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萍乡多个部门和单位。一些有识之士分析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推进产业转型之初都会犯同样的错,即把产业转型升级等同为淘汰传统产业,一哄而上追逐所谓新兴产业,导致新旧动能转换衔接不畅,经济出现“硬着陆”;为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搞“一刀切”,盲目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违背产业发展规律,等等。
放诸萍乡,除了这些共性的“幼稚病”,还有一些打上深刻烙印的“地方病”。比如,萍乡人引以为傲的江发、江机、江矿等企业,从表面看是长期以来科技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下滑被踢出局。但深谙市情的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本土企业家的格局太小,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深层次原因。
该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坦言,人才不足,是萍乡工业发展的短板。按照木桶理论,这个短板不得不补,但对于萍乡这样的城市来说,人才的吸引力委实不足,要“补”谈何容易?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还指出,萍乡工业项目规模小、拉动力不足、回报率不高,引进的央企、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少;没有打造高规格、全方位的产业平台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效应发挥不出来。他们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萍乡工业尚处于产业路径不清、规划起点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低端布局中,当前迫切亟待解决散、乱、慢的问题。
记者获悉,近年来,萍乡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保障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如针对园区企业融资难启动的“财园信贷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引导基金信贷通”,对新纳入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给予3万元一次性奖励等,在一定程度上为萍乡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然而,记者注意到,对于这些支持,一些工业企业负责人却并不买账,反而是大倒苦水,不是说“资金少得可怜,杯水车薪”,就是说“政策涉及面窄,效果有限”。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如是说。
在悲观主义者看来,萍乡工业发展危机四伏。而在乐观主义者看来,这种种危机,仅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化危为机,萍乡工业前途仍然不可限量。
那么,作为城市转型的关键一环,在山重水复之际,萍乡工业重塑之路还有多远?
工业支撑的破与立
要挺起萍乡工业发展的硬脊梁!这是萍乡市不久前为推进新一轮工业强市发出的动员令,再次搅动了全市干群的“一池春水”。
在萍乡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看来,工业要发展,首先要找准“定盘星”,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长期以来,言及萍乡工业,五大传统产业必谈,被誉为“五朵金花”。相较于“五朵金花”的旧说,萍乡市发改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则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五线谱”,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他向记者解释说:“花总有谢的时候,而五线谱总是律动不止。我希望,传统产业能够老调弹新曲,奏响萍乡工业崛起的最强音。”
他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基础,决不可不加分析地全面放弃,尤其是在转型初期,新不足以补旧时就全部退出传统产业,不仅会出现经济断崖式下跌,还会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因此,要“喜新不厌旧”,在“破旧立新”中善于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文章,精准分析、精准施策,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更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实施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助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萍乡电瓷产业的复兴,印证了这位负责人的话。
为实现电瓷产业转型升级,电瓷主产区芦溪县双管齐下,一方面摒弃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通过借船出海、靠大联强,对电瓷产业实施合并重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等全方位改造。2013年,该县吸引了总投资15亿元的央企中材电瓷落户,一举形成了以中材电瓷为龙头,100余家涵盖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的相关企业为支撑的电瓷产业体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电瓷企业约350家,我国电瓷企业约200家,芦溪电瓷企业占全球数量的24%,占全国电瓷企业数量的42%,销售网络遍布中东、南非、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占国内市场的70%以上,占国际市场的20%以上,形成“世界电瓷看中国,中国电瓷看芦溪”的品牌效应。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为萍乡工业留住了强大基因;而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则为该市工业充实了有生力量。甘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豆类、果仁类休闲食品的专业性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自行研发了国内第一条全自动豆类休闲食品生产线,现已成为国内坚果炒货领域的领先品牌。2018年产值突破10亿元,上交税金超过1亿元。
对于在转型中爬坡过坎的萍乡来说,工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言自明。近年来,萍乡准确把握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逐步形成了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金属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海绵产业六大主导产业。未来3年,该市将通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工程,力争到2021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
2月3日,虽然已是临近春节,但位于芦溪县工业园区的中材电瓷生产车间仍是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抬眼看去,成千上万套电瓷棒堆放整齐,即将远渡重洋。
冬天已经过去,萍乡工业的下一个春天还会远么?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