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时间:2019-03-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南昌市滕王阁。本报记者 梁振堂摄

江西不信蓝天唤不回

本报记者 洪怀峰

“瞧,今天景德镇的空气质量为优,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又居前列。”3月6日,景德镇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李振辉高兴地说。

对蓝天白云的渴望源于曾经的“切肤之痛”。2017年7月,因水环境恶化、空气质量下降、个别企业废气扰民等问题,景德镇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环境保护部约谈,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扬尘污染。

景德镇对症下药,一系列整治措施迅速出台,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景德镇蓝”成为景德镇的另一张名片。

“景德镇蓝”在我省并不是孤例。2018年,南昌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0.8%上升到89.6%,累计上升47.4%,空气质量连续5年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南昌蓝”频频刷爆微信朋友圈。

这是全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结果。

2018年开始,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我省PM2.5和优良天数比例两项指标。降尘清扫、禁烧禁燃、治理油烟、管车疏堵、控煤减排、达标排放……江西紧紧盯住与大气污染有关的各种因素,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打响蓝天保卫战。

当年,我省首次把全省110个县市区(含开发区)纳入空气质量考核体系,以PM2.5浓度进行排名,通报空气质量排名前十名和后十名的县市区,同时将通报抄送至省市县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和纪委,倒逼责任落实。分两批对5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督促地方政府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2018年4月18日,湘东区、都昌县、樟树市三地因空气质量状况不佳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当地行政一把手被江西省环保厅约谈。公开约谈让地方党政一把手“红脸出汗”,他们纷纷下定决心,向污染宣战。

有方法,有决心,措施得力,效果明显:2018年江西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9个百分点,全年优良天数增加18天,全省11个设区市首次全面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要让百姓经常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在蓝天保卫战方面,今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实现优良天数比例91.3%。

昔日采煤沉陷区,今朝花海生态美。图片由安源区委宣传部提供。

透过开满鲜花的废矿区

本报记者 骆 辉

3月6日上午11时,记者走进萍乡市安源区城郊管委会略下村“阳光花海”基地。只见竞相绽放的海棠花、含苞待放的樱花和桃花、抽芽吐绿的映山红,与秀美的湖光山色、茂密的古树名木、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春日田园画卷。

山坡上,63岁的村民周绍林正在给海棠树清理枯枝,说起略下村的今昔,周绍林如数家珍。“高峰期,村里有大小煤矿38家,全村2000余人中一半以上从事与煤炭相关的工作,那时的略下村还算富裕。到了2003年,随着煤矿的陆续关闭,很多村民下岗了,开始外出讨生计。我外出打过工,也在家门口做过零工,随着年龄增长不得不回到村里,可收入却失去了保障。”周绍林说。

因煤炭而兴,也因煤炭而衰,形势变化让略下村不得不寻找出路。出路在哪?一番思索,城郊管委会2016年下定决心,依托略下村近城且依山傍水的生态基础,对600余亩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修复,整合辖区旅游资源,以“阳光花海”为龙头打造“鲜花小镇”。三年来,当地政府投入资金超过2000万元,在采煤沉陷区种上桂花、香樟、樱花、紫薇、茶梅、红枫、海棠、杜鹃、碧桃等花木,修建了游步道、休闲亭、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略下村正一步步实现嬗变。

从动工的那天起,周绍林就在基地做事,每天100元,去年挣了2.6万多元。这个挖了30年煤、打了13年工的朴实农民感叹道:“种树种花比挖煤好过多了,钱不少、还干净轻松;以前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现在生活在景区,人都要多活几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去年4月,首届“浪漫樱花、秀美略下”文化旅游节在“阳光花海”基地举行,一周时间就吸引了6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赏花、游玩。今年74岁的文招明,一辈子没离开过略下村,他说“煤矿红火时,车来车往;如今生态转好时,人来人往”。

陪同记者采访的略下村干部周志纯介绍说,去年接待游客总数超过了20万人次,当地百姓通过出售土特产、办农家乐、开民宿,增加收入近500万元。探索“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里成立林木良种繁育、生态有机养殖等多个合作社,吸纳当地90%以上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0%以上。

采访间隙,周绍林拿出手机看了下近期天气,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周末不下雨,肯定迎来今年第一拨游客高峰”。周绍林的笑,既是对“昔日采煤沉陷区”到“今朝花海生态美”的肯定,也是对自己从“地下挖煤”走向“吃生态饭”的满意。

钱塘江源头之一龙溪河沿岸治水治出新风貌。

源头河水清又清

本报记者 徐黎明文/图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省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龙溪村与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桃源村就是同饮一江水的邻居。近两年来,因为共同治水,两个村关系越发密切。

龙溪河(浙江境内称“卅二都溪”)横跨赣浙两省,是钱塘江的源头之一,流域全长25.89公里,发源于东阳乡石井尾,流经龙溪村后,进入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桃源村。

周季花是龙溪村的党支部书记,娘家在凤林镇凤祥村,1985年从浙江嫁到了江西。2011年,这个“外乡女”当上了村支书,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她就一直在想如何当好领头雁。

龙溪河曾是一条黑臭河。龙溪村曾经有5家养猪场,污水直排龙溪河,全村只有1个垃圾池,一有垃圾,大家都往河里扔。村民认为,反正这些脏东西最终都会流走,感觉无所谓,使得这条河又脏又臭。

2014年的一天,周季花回娘家时,看到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即水污染处理工程),村民们还捐资出力,对龙溪河下游的卅二都溪进行疏浚清淤,干得热火朝天。

这时,浙江的桃源村党支部书记找到了周季花,说龙溪村的砂场和养猪场,只要一开工或排污,卅二都溪都是黄泥水和臭水,水都白治了。他希望和周季花联手,上下游一同治理,治出一河清水来。

回到龙溪村,周季花立即和村委会主任商量治水对策。“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唯有下定决心,才能让龙溪河重现碧波。”周季花带领村干部上门,用笑脸和真诚苦口婆心做工作,最终说服养殖户同意退养。

就这样,江西浙江两个村合力,不仅关停养猪场和非法砂场,还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提升沿岸绿化,农业污染源基本得到整治,一江清水重回赣浙两地。

2016年,经凤林镇牵线搭桥,龙溪村多方筹资300万元,从浙江请来了专业团队,帮助截污纳管、建造湿地,建设污水处理终端,结束了全村450户农家污水直排的历史,村里环境焕然一新。2018年12月,龙溪村再次创新治污方式,对全村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腐烂垃圾集中起来作为肥料用于种植,不可腐烂垃圾由外包公司外运清走,全村垃圾外运量下降了40%,这让钱塘江源头水质又多了一道保障。

这两年,因为联手治水,两个村虽然分属两省,但山水相依文化相通,关系越来越密切。去年,两村签订了《全面友好合作协议书》,建立起上下游治水联动机制,两村干部携手巡河,龙溪河的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类。

水清了,情深了,上下游赣浙村民亲如一家。他们通过抱团合作,开展深度合作,共享治水红利,共谋乡村振兴。如今,龙溪村被评为我省乡村旅游3A景点,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开办的农家乐、民宿,生意都很火。

  • 上一篇:江西疾控发布3月防病提示:应重点防范这三种病
  • 下一篇:2018年赣地冬季气候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