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惠珍蒋少征温凡
沐浴和煦春风,行走赣抚大地,满目青山绿水环绕,处处生机盎然。
自然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的抚州,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以“融”为牵引破解发展难题,通过“融绿于水”“融绿于业”“融绿于民”,千方百计探索出一条生态创新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融绿于水,从治山理水到显山露水
用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抚州下了一步先手棋。
2016年8月23日,我省被列为全国首批三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同月29日,抚州被确定为全省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仅仅3个月后,《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规划》出台,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项目成为我省唯一的部省共建且境内体量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两年多来,抚州治山理水,追新逐绿,尽显生态之美。
3月12日,记者来到抚州三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场。这个位于抚河、宜黄河(临水)、凤岗河三江交汇处的河滩地,在当地人的眼里,曾经是“居不宜、流不畅、水不清、景不美”的地方。对此,项目建设者对症下药,运用了“搬、疏、净、修”四字诀。融合各种理念和手段渗透式全面修复,将其打造成为城市之“肺”。
“我们将截取部分雨污混流的污水,通过功能性湿地进行首次潜流净化,在河滩边种植大片芦苇作为表流湿地进行二次净化,确保水质达标后排入河道。同时污水带来的微生物成为湿地水生植物的养分,从而构成自然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现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员李玲以“净”为例作了解读。看似概念化的做法,其中的细节却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
“竣工后,这里会是一个集湿地保护、水源涵养、鸟类栖息、生物多样为一体的生态绿地。”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激情和憧憬。
不留厂房留水田,不浇水泥植芦苇。三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是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中的重点项目。这种与自然相融的生态修复理念在其他32个项目中都得到了体现。
凤岗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引入“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及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恢复梦湖及凤岗河、凤岗河湿地公园等234万平方米水域健康的水下生态系统,实现水环境改善;
智慧抚河信息化工程即将正式上线,工程总投资达6000万元,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抚河流域实现数字化监控、集成化管理、科学化预警和智能化决策,被称为“大脑工程”;
与此同时,抚州连续开展抚河环保零点行动,加快建设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工程,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
…………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家得山水而灵。如今,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Ⅲ类,达标率为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1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96%;市中心城区PM2.5浓度均值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融绿于水,抚州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融绿于业,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全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一子落而满盘皆活。
“全球竹应用推进者”,走进资溪竹科技产业园,迎面就能看到这8个醒目的大字。作为我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园区与林业科研院所合作,把科研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其核心产品“户外高性能竹材料”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资溪境内53万亩毛竹、周边区域200万亩毛竹资源将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的竹材产品已在港珠澳大桥景观岛的观光栈道、亚洲博鳌论坛永久会址的酒店及海边栈道、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等1000多个项目中使用。”园区毛竹加工企业、江西竺尚竹业公司负责人张春梅自豪而自信。
竹科技产业园是抚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生态优势成功转换的生动实践。
好山好水好质,机制创新为要。抚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分类考核,充分发挥生态考核“指挥棒”作用。南丰县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出限制类相关产业和具体管制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南丰蜜橘因“绿”热销,2018年出口总量达11.04万吨,同比增长6.15%。
随着一系列绿色制度的创新融入,绿色发展新动能得到培育,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抚州经济发展挺起绿色脊梁:
打破地域及物候的限制,融合生态循环经济、物联网、有机种养等多项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昌抚态何源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建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双棚双膜”温室,依托传统精细农业模式,衍生出虾稻共作、蟹稻共作、果鱼虾草共生系统等新型全生态链发展模式,每亩土地综合收益达2万多元;
发挥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大优势,坚持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品质城市建设。江西大乘汽车科技产业园依照国际工业4.0的先进生产理念,采用业内领先的ABB自动化集成系统、智能物联网系统、射频技术等,打造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汽车制造基地,预计年产值上百亿元;
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铜博科技生产的5.5um(含)以上高性能超薄电子级铜箔,被广泛适用于印刷电路板、覆铜板及锂电子电池。公司在配套设计上,做到了PCB铜箔与锂电池铜箔两类品种在短时间内全部直接转换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同行业铜箔产品厚度最薄、幅度最宽、单卷最重的技术突破,年产值约10亿元;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中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四大新兴产业。文旅融合效果显著,连续3年举办汤显祖戏剧节和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与央企华录集团共建国内首个综合性戏曲主题博物馆――“中国戏曲博物馆”,积极打造“中国戏曲之都”。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5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和35%;
融绿于业,抚州融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融绿于民,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当给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会怎样?最先受益的当然是山中百姓、水边人家。
屋前小桥流水,屋后油菜花开;青草绿树掩映下的农家房舍颇有几分诗情画意;木质凉亭倚着精巧的池塘,把村庄装扮得古色古香……走进南城县徐家镇排头村,一个“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农田成景点,村庄变景区。排头村是抚河沿岸打造的36个生态示范村之一,也是抚州秀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人居和谐,相融共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庄越来越美,风景越来越“值钱”:
南丰县琴城镇水南村的橘园“国礼园”,虽然不是蜜橘采摘季节,依旧有不少游人在观看傩舞表演、体验乡村民宿,南丰的众多橘园已然变“游园”,上年游客突破43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5.42亿元,分别增长10.28%、12.09%;
这一抹“绿色”也出现在脱贫攻坚战场,全面开展光伏扶贫,已完成项目装机22.7万千瓦,完成投资16.3亿元,覆盖全市151个乡镇,可为3.8万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3000元收入……
近年来,抚州通过培育生态游、乡村游、农业体验游等生态旅游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2018年,抚州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026元、14756元,增长8.7%、8.8%。
为了摸清生态家底,抚州对全市生态产品与资产进行核算,核算报告显示,全市2015年的生态系统生产价值(GEP)为3274.27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是当年GDP的2.97倍。真正给抚州的绿水青山打上了“价值标签”。
融绿于民,抚州打通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大美抚州,生态融城,当下可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