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梦宁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身为一线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已呈常态化,十余年间我的足迹走遍全省100个县(市、区)。而在此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我随采访团进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心区域――信丰县油山镇采访,蹲点乡村,入住村民家,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15天。我将此次蹲点当作一项神圣使命,告诫自己须锤炼“四力”,用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在关注老区创新发展同时,捕捉老区百姓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感人瞬间。
进入油山,沿着陈毅等革命前辈的足迹,我们采访团十余名记者深入红米 、老屋下、坑口等多个村,零距离感受老区生态环境和喜人变化。在镇政府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入住在不同村的村民家中,与这些纯朴善良的村民相处交流,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我入住时间最长的,是老屋下村的朱定生家。他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智救陈毅的村民李桂花的孙子。他家的家电设施齐全,楼上、楼下浴室均可全天24小时供应热水,还装有WiFi网络,我白天走村串户采访,晚上到他家后便打开笔记本电脑写稿。我每次进房间时,他的妻子邱长娇就为我送来一壶热开水和一盘水果。更令我感动的是,第一天入住他们家时正值雨天,我在雨中走访溅了一裤脚的泥水。回到房间,我随即换下脏裤子,未来得及清洗,转身被她悄然收走。她正要帮我洗衣服时,我急忙抢回,坚决不同意增添她的麻烦。
邱大嫂对我说:“84年前游击战争时期,我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爷爷奶奶倾尽所有,精心照料陈毅疗伤,还给其他游击队红军送米送菜送鞋子。如今生活富裕了,你来我们家住,我们有能力照顾好你。”她的话语朴实无华,瞬间令我肃然起敬、倍感振奋。
邱大嫂是一位做事麻利又勤快的农村妇女,为让我品尝油山鲜美可口的特色野菜,她专门去山中挖小竹笋、野淮山。她和丈夫朱定生告诉我,当年,陈毅住在他们家疗伤时,爷爷和奶奶就常进山挖野淮山、芋头,用来熬汤给陈毅喝。不过,我在他家喝到的这道野淮山汤中已加了新鲜排骨。他们说,如今的野淮山汤应该要有新时代的幸福味。
在老屋下等多个村走访中,我发现油山农村饮食普遍偏咸,邱大嫂烧的菜也不例外。她烧的酿豆腐、辣椒炒肉等客家家常菜虽色香诱人,但口味却如同腌制的菜,特别咸。第一天在她家吃饭时,我悄然将菜先夹入茶水中,浸泡之后再吃,并委婉告诉她清淡饮食有益健康的道理。她歉意地说,她的女儿也多次提醒过她,日常饮食不能过咸,否则会影响健康。可是,她烧菜时总会忍不住多放盐,且偏咸口味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她表示,我的到来促使她一定要下决心,必须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此后几天中,她烧菜不论荤素,放盐量大减。看到我和她家人都津津有味吃着她用“新手法”做出的菜,她开心得像个孩子,总是抿嘴笑,感觉很有成就感。
朱定生说,每年村里都有不少高血压慢性病患者,基本上都与偏咸饮食习惯有关。下一步,他将引导全村村民都改掉偏咸口味,增强健康饮食意识,让幸福生活过得更有质量。
朱定生的父亲朱德明老人已85岁高龄,吃了大半辈子苦,却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勤劳友善的品德。他说,党的政策好,油山生态环境好,儿孙又孝顺,他有信心能活到100岁。老人还与我约定,15年后,他将邀请我再来油山,入住他们家,和他家人一同庆贺他百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