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六老汉 一泓泉

时间:2019-04-27

本报记者 李 歆

在井冈山市柏露乡长富桥村的村口,有一座名为康远桥的古石桥,建于清乾隆十六年,距今已268年。细读桥边的介绍牌可知,这座桥是从新城镇经此地上井冈山的唯一通道。

1928年10月开始,井冈山下的税粮集中到柏露乡,经过这座石桥,送往山上的大小五井,支援坚持斗争的红军。而今遍生苔藓、落满枯叶的青石板上,曾承载了无数坚韧不屈的步伐。其貌不扬的古石桥,如井冈山的百姓一般,为了理想信仰和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坚挺的脊梁。

在长富桥村,记者认识了这样六位无私奉献的可敬老人:平均年龄接近65岁的他们,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肩挑手凿,硬是在山中打出一条隧道,引来山泉水,解决了两个村民小组286人的饮水问题。

4月10日,记者跟随老人们翻山半个多小时,来到隧道处。这是一条高1.5米、宽80厘米、长28米的隧道,穿过山头,将两头的引水管道连接起来。清泉水通过管道,从山中奔流下注,来到村民们家中。

工程的带头人,长富桥村老支书吴余庆回忆了修筑隧道的初衷:“我们村原有的引水工程是2008年建好的,村民们从此告别了每天去山中挑井水的日子。但近几年大家发现,山上流下的泉水不够用了,水流很小。尤其是过年期间,村里人一多,家家户户争水用。”

2018年,吴余庆暗下决心,要到山里去寻找新水源。6月上旬,他和老伙计郭光球一道,披荆斩棘,来到山中仔细寻找,终于在旧水源下方不远处发现了一眼流量很大的新泉眼。他们赶紧返回村中,将此事告诉大家。

吴余庆、郭光球二位带头,另有四名村民主动站了出来,自愿承担建设饮水工程的任务。7月2日,他们进入山中,斩除茅草、保护泉眼、筑储水池、铺设管道……一个月过去了,六位老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引水管的路线被一座山头挡住了去路。但这地方地势太陡,挖掘机根本无法工作。

“水到山前,不得不出啊!”大家决定,挖出一条隧道。

“说实话,当时心里是没底的。”村民吴福香说。山体太厚,视线受阻,不知如何确定挖掘点和掘进方向。

吴余庆用上了土办法:在山顶和两边的山腰处插上竹竿,形成一条直线。在两边地面处都打开手电筒,让光线先对准顶部竹竿,再向下移,对准洞口,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保证掘进方向的正直,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切就绪后,挖掘开始了。六个人分成两组,分头掘进。由于要尽可能减少工程量,隧道被设计为只容一个人矮身钻过,老人们必须跪在地上用镐头朝上挖掘。一镐下去,腰腹受到巨大冲击,膝盖也震得生疼,但大家谁也没有吭声。

“越到后面,其实心里越紧张。”村民郭雷球回忆,随着掘进的深入,大家都开始害怕塌方的风险。“洞里没人敢乱说话,就是一个劲默默地挖。”累了就抽根烟,渴了就饮山泉水。从9月8日开始,六位老人每天进山,从早上7时干到上午11时,从下午1时干到傍晚6时,一天要挖掘整整9个小时。

7天后,郭光球猛地听见了在山体背面挖掘的吴余庆的声音。大家精神为之大振,加劲挖掘。在最后那层山体挖通的时刻,两位老人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

10月20日,清冽的山泉水终于顺着这条手凿隧道倾泻而出。村民吴才明打开家中的水龙头,意外地发现水流比过去大了许多。“你们吃苦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2019年春节,全村人再也没有了水不够用的烦恼。“一年吃苦,造福百年。”吴余庆说。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两千多年前,孟子用这个比喻反证人性之善。今天,六位老汉用自己的勇气、毅力、智慧和汗水,让“过颡”“在山”的汩汩清泉水,纡回出山,奔涌前行,流向家家户户,流进人们的心田。

让我们记住这六位井冈山下的普通村民:吴余庆,70岁;郭光球,70岁;曹旺林,65岁;郭雷球,63岁;吴福香,63岁;郭金球,57岁。两位年龄最大的领头人吴余庆和郭光球都是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二人皆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庚。

  • 上一篇:从倒数第一到全省第一(图)
  • 下一篇:德安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