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政海工作照。 通讯员 谭惠如摄
龙建军工作照。 航空工业洪都工会供图
位于南昌经开区的同兴达精密光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检测手机摄像头质量。本报记者 洪子波摄
位于贵溪市的江西渥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检测一批即将发货的净水器。本报记者 洪子波摄
本报记者 齐美煜
一首铿锵有力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唱出了中国工人的气魄与情怀。
产业工人是我省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重塑江西制造业辉煌的有生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直以来,我省广大产业工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江西制造”。但是,我省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难以适应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产业工人全面发展还受到一些束缚。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也是属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让产业工人“走红”新时代?“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老工匠的思考
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对技术人才非常渴求。
作为江铃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全国劳模、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装备中心模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袁政海在沉心打磨技艺的同时,也在静心思考:在高精尖设备、技术向一线涌入的当下,传统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当产业工人面对这些全新的挑战时,企业、社会又如何应对?
“以前,我们车间有名老师傅,因厂里搞技术革新,被‘淘汰’了。本是干生产线上的活,最后在车间转干保洁直到退休。技术革新是大势所趋,但是像老师傅这样的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加以提升技能,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袁政海看来,时刻保持学习力,是产业工人成长的关键。但学习需要环境,对一线产业工人来说,除了社会职业教育,企业内部培训尤为必要。
袁政海的思考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这位老工匠正是凭着清晰的自我定位,执著的努力和用心,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专业技术领域人才的蜕变: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最年轻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提升工人技能水平,一个有远见的企业是舍得投入的。因为,一线职工的创新成果,解决了企业许多瓶颈问题和技术难题。但企业为何常会出现技能人才断层,其症结还是在产业工人本身。”袁政海坦言,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教育定位上目标不明确,在教育理念上也是以理论为主、动手为辅。“不少职校毕业生认为自己进工厂就是当工程师的。可从实践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离合格的产业工人还有一定距离,这需要一线的锤炼和试错。”袁政海建议,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工匠精神培育,开启“工匠+职教”模式。此外,打通技术工人通过提高技能、学识,可以“转行”做工程技术人员的通道。
如果高超的技能水平是优秀产业工人的硬功夫,那么对产业工人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则是强大的内生动力。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航空工业洪都飞机部装一厂铆工龙建军就是两者兼具的产业工人。这位20年操作零差错的高级技师,从未离开过一线岗位,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
4月15日,记者前往采访时,这位老工匠正认真地给来厂实训的技校学生进行培训,小到零部件如何打保险,大到立志成才。“我们那个年代,当工人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出去相亲,都会穿着蓝色工服。可现在,有不少人说‘当工人低人一等’‘当工人没前途’。”说起这个,龙建军不禁皱起了眉头。
“我时常告诉年轻人,我的成长经历可以充分说明,当工人是有前途的。只要你肯苦练功夫,不断创新。”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培养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航空工业洪都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对技能竞赛中获奖的职工,除给予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还将技能竞赛结果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获奖职工可直接晋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龙建军就是这样凭借精湛技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一名优秀的产业工人如何炼成?龙建军认为,除了技能提升,还要加强“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工人身份的认同感、自豪感。“特别是部分新生代产业工人,与收入提升相比,他们更渴望人生出彩的机会,更期望在企业找到归属感。”龙建军建议,在打通技能、技术和管理晋升通道等措施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在生活上多关心,及时了解工人的思想包袱、家庭困难及个人负担等,对症下药,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的温暖,从而培育工人心系企业、关注发展的情怀。
产业工人新现象
我国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时期。在此背景下,产业工人不再局限于矿工、钢铁工人、纺织工人、铁路工人等传统产业,还有奋战在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中的技能人才。
江西海默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VR/AR/MR相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本土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该公司总经理付刚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的员工都算是产业工人。“运输、组装、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培训这些环节,都要求员工既有传统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掌握VR相关知识和技能。”
“随着VR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导致人才短缺越来越严重。我们公司每年为了招纳、留住合适的人才,用人成本超预算近百万元。”一直以来,招人是付刚头疼的问题。“目前,高质量、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我省高校相关专业教育亟待跟进。另外,VR市场体量还有提升空间。只有把这块‘蛋糕’做大了,企业才有能力用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技能人才。”付刚建议,可鼓励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着颠覆性的改变。那么,几乎没有生产性产业工人的高科技企业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在江西飞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找到了答案。为提升员工的技术技能,该公司采取项目代培等形式鼓励员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并在职位晋升、薪酬奖励上给予倾斜。“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每一名有工匠精神的员工的努力,离不开他们的发明、创造、革新、攻关。而他们的努力,也必将推动整个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该公司总经理刘文峰说。
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农民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快促进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迫在眉睫。据了解,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制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过程中,对产业工人的构成做了一个初步调查。调查显示,现在产业工人的总体数量在2亿人左右,其中农民工占55%左右。
“江西出省和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总量约为1200万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已占农民工总量的一半以上。”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刘晓青直言,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屑去工地工厂务工,他们宁可去饭店端盘子,或者去做快递员、外卖哥。相对于工厂工地干活而言,这些工作更轻松,更体面,甚至挣钱更多。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也没有再深造的动力。如此循环,他们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薪资低的工作。”刘晓青认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该群体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的有力举措。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缺口。例如,在制造业领域作为一线操作工人的农民工,几乎没有相应的国家认证的技术等级,企业也没有组织相关培训。对此,刘晓青建议,可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逐步推广工学一体化、“互联网+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多媒体资源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求。
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1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江西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推进改革,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我省各地各部门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好做法。
强化思想引领,带领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2018年,我省发展工人党员3817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7.64%。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我省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切实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重点对全省货车司机等九大产业工人群体进行了专项调研,因地制宜开展入会工作,截至2018年底,我省九大群体入会总人数超过17.7万人。
2018年,我省选树了16名“赣鄱工匠”,80名“能工巧匠”。作为16名“赣鄱工匠”中唯一的女工,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电焊工刘青更加坚定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的决心:“干一行,爱一行,我就要干到底。完美焊缝是我毕生追求。”刘青的例子,是我省近年来聚焦技能提升、带领产业工人增强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一个缩影。此外,我省还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持续推进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畅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渠道,积极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国家级、省级试点基础上,首次进行市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2019年2月,我省技术工人开春见“喜”:我省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重点解决技术工人“待遇差、轻培养、天花板”这三大难题,将分散在30个省直单位的政策进行系统化集成,提出了17条改革举措,进一步增强全省技术工人的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大力开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活动,深入推进“当好主人翁 建功新时代”主题竞赛,让每名产业工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发挥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技能大师、“赣鄱工匠”、竞赛优秀选手等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创设“赣工贷”职工创新创业小额贷款,全力支持高技能产业工人创新创业。
今年3月25日,江西省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召开,会议总结分析去年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情况,研究今年改革工作安排,进一步推动《江西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一系列好政策、好做法如同春风,拂过我省广大产业工人的心房。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江西省技术能手、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烧结厂工人糜杰就是其中一位。这位90后产业工人对未来满怀憧憬:“我2015年大学毕业就来到烧结厂工作。借助技能竞赛,我从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技师,并被厂里评选为烧结主控技术带头人。现在,国家、省里都在致力于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好的平台,包括成长、施展才华等。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政治地位的提升,到收入、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我们相信,全社会定能形成争做高技能领军人才、争当高水平产业工人的良好氛围,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定能在赣鄱大地大有可为!
观点
任春山(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充分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培养未来产业工人方面,可加快恢复和发展我省技工教育,大力支持技师学院建设,制定技工院校培养成果政府购买服务办法。在提升现有产业工人方面,可建立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机制,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工作。
刘晓青(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早已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提倡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因外来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以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定、安全的环境里工作。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将有利于造就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较高素质劳动新军。比如,可引导各市、县增加公租房实物房源建设和筹集,推动公租房货币化补贴试点,做好落户农民工住房保障。健全家庭、政府、学校履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