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歆
盘山路劈开翠竹林,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只有54户人家、198亩耕地的神山村,不可谓不“小”。但它却拥有着总面积达4950亩的林地,又不可谓不“大”。这其中,90%以上是毛竹林。
神山村的竹子,是有故事的。
这里的竹子,曾为红军做过竹钉。67岁的村民左从林记得,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的父亲左光元说过,战斗期间,战士们到神山村竹林里砍下竹子,削成竹钉,入锅炒干后浸泡毒汁,插在敌人必经的山路上,捍卫着初生的红色政权。
这里的竹子,曾经烧过竹炭、造过土纸。左从林的爷爷曾与村民们一起,在山沟里搭起窝棚,挖好石灰池,将竹子劈开剁碎,浸泡一年有余,再捞出舂成纸浆,做成土纸。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苦岁月里,山里人就靠卖土纸和烧竹炭换钱度日。
这里的竹子,还曾做过竹筷。1997年,左从林的儿子左良建与舅舅、表哥一道,在村里开设了简易的竹筷厂。村民们将毛竹从山上背下,在厂子里加工成竹筷后,再挑到大路上,坐公交车去茨坪,销售给井冈山上的宾馆酒家。竹筷子成本高、效益低,厂子办得步履维艰。
2008年,随着井冈山旅游业的兴起,左良建换了思路,关闭筷子厂,投资20万元,转型做起了竹制工艺品。竹笔筒、竹酒杯、竹手串……翠竹还是那节翠竹,附加值却大大增加。大家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
真正的转变,在2017年前后到来。随着神山村的全面脱贫,旅游业的兴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渐深入村民们的心中。左良建与家人将工厂迁往山下,并投入60余万元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从以往用漂白粉水煮竹,改为用机器对竹子进行高温碳化。采用新工艺后,工厂污水直排溪流的现象不见了。而神山翠竹生长的地方,由于海拔较高,翠竹竹质厚硬、不易变形,这一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产品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工厂总产值突破100万元。
2018年,左良建再次调整方向,转型做起了竹护栏、竹凉亭等大件产品。他去四川蜀山考察学习,回家后潜心琢磨从小件工艺品到大件产品的工艺创新,并加入了周边乡镇的竹产业协会,大家一起探讨产品的改进和新工艺的研发,终于做出了结实耐用又美观的产品。
多少年来,神山村的翠竹,从来都是往外界运――到茨坪,到拿山,到吉安市区,到全国各地去。而现在,随着井冈山上下全域旅游的深入开展,各村的美化工程都用上了本地生产的竹护栏、竹栈桥,神山翠竹可谓“回家”了。
今天,神山村的翠竹,以精致的工艺品、可口的笋干商品、坚固美观的构件形象,重新出现在村民们面前。大家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它还会以更新、更好的姿态,迎接人们的目光。
路旁的新竹又长了出来,节节劲拔,根根冒尖。
●蹲点感悟
4月15日,站在曾“鼓角相闻”的黄洋界山头向北遥望,远山如画,半山腰的神山村掩映在深深的竹影中。从神山村走出的战士左光元,曾是一名红军司号兵。90年前,他正是站在黄洋界上,用号声召唤着同志们奋勇向前。而今,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也正在他的家门口骄傲地鸣响。
神山翠竹是见证者。挺拔的翠竹伴着这里的人们,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又迎来了新的生活。今天,这里的人们正在一步步走向富裕,但却从未因此而失去质朴、自立的本色。他们不等不靠,发挥聪明才智,让数千亩竹林的贡献“一变再变”,写下了山里人家的全新篇章。
旧竹伐了,新竹又长。神山村的人们、井冈山的人们,也如这山里的翠竹一般,节节进取,勇往直前。
走进神山村,忘不了这里的莽莽竹海,更感怀于这里感恩奋进的人们。